余光中寄情“乡愁”捍卫中华文化 诗意让人怀念

2017年12月15日 13: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台北电

  12月14日,台湾中山大学发布新闻简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余光中上午10时许病逝。两岸众多媒体纷纷转发这一新闻及关于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通过重温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达纪念与哀悼之意。

  最后露面在生日聚会

  据医院透露,余光中11月27日由家属送至院内急诊,经医师诊断为急性脑中风;因他89岁高龄易发生呛咳,住院期间陆续并发心衰竭及肺炎,产生肺浸润现象,12月8日因心衰竭及肺部浸润症状恶化,转神经内科加护病房治疗。

  经医疗团队与家属讨论治疗计划,家属考虑余光中年龄大因此不采用插管治疗,14日上午余光中病情持续恶化、症状加重,于上午10时04分因呼吸衰竭过世。余光中女儿余幼珊表示,父亲刚过去,家属都很伤心,不便受访。

  余光中10月刚过89岁生日。当日台湾中山大学为他举办的庆生会,成了他最后在镜头前的留影。

  生日当天,他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寄情“乡愁”捍卫中华文化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是当代诗坛巨匠、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

  余光中最为各界所知的作品,当属诗歌《乡愁》。这首诗歌以邮票、船票等为喻,抒发了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和希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之后,他又与台湾知名歌手罗大佑合作将《乡愁》演绎为歌曲《乡愁四韵》,为全世界华人所传唱。

  《当我死时》是著名作家余光中对“当我死时”的描写——“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表现了诗人极深的乡愁情结和爱国情感。

  余光中曾任教的台湾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他曾表示:“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

  在台湾岛内,余光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卫者。不论是2005年陈水扁当局提出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还是今年台当局教育部门审核有意减少文言文篇幅的新课纲,他都站出来反对。

  网友哀悼校方筹划追思

  听到关于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后,众多网友用他的诗文表达了思念之情。《乡愁》一诗被收录在大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因而广为大家所知,许多网友14日把这首诗重温了一遍,并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老先生走好”等表示悼念。《乡愁四韵》《我的四个假想敌》《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诗文也被网友们品读并分享。

  台湾中山大学发言人、副校长蔡秀芬表示,余光中是该校的“镇校之宝”,虽然多年前退休,但退而不休,除了持续创作,也经常回学校帮忙,做讲座或邀文艺界友人到校授课,还曾协助招生。校方将协助家属办理后续事宜,并规划为大家永远的“老师”举办追思会。

  (本报台北12月14日电)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