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全面发力全面求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加快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等的创造性转化,培育新的增长点,串点成线、扩线成面,积极开拓强省建设新途径。
一是发挥实体经济大省优势,开拓制造强省新途径。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努力打造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安全环保节能的山东现代工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快构建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培育更多行业单项冠军。努力建设数字山东,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上云”,发展个性化定制、工业设计等新业态。制定实施好《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钢铁产能优化升级和集中布局,高标准建设日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建设鲁北环渤海湾高端石化基地,实现石化产业发展高端化、基地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物流产业集群培育,促进城乡、区域、产业链之间物流服务均衡充分智能发展。
二是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开拓乡村振兴新途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聚焦产业兴旺,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千亿斤粮食产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发挥潍坊蔬菜标准和技术集成推广优势,成立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制定国家蔬菜标准。建设德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坚持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推动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发展,突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到2020年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示范主体600家。聚焦生态宜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大力改善路水电气暖讯房等基础设施,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协调发展。聚焦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营造崇德向善的淳美乡风。聚焦治理有效,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治理体系。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聚焦生活富裕,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打破区划限制,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型、创新创业型、文化传承型、强农富农型的特色小镇,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三是发挥教育科技大省优势,开拓创新强省新途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把教育大省、人口大省优势转化为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优势。强化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新共同体。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快国家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强化创新人才第一资源。全面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谋划推出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人才新政。深入实施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工程,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启智、育才、聚力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的制度,着力培养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四是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优势,开拓海洋强省新途径。强化陆海统筹,整合沿海港口资源,优化口岸布局,谋划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落实好《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打造向海经济,做强海洋生命健康、海洋高端装备、海水利用、绿色海洋化工、海洋旅游等产业。支持日照、威海等市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海上粮仓”、海洋牧场和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建设。探索发展海水稻。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强化“智慧海洋”深海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全国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培育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支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建设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试点,扎实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
五是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开拓文化强省新途径。齐鲁大地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强省建设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儒学深度研究,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继承发扬齐鲁儿女忠诚、仁义、豁达、好客、包容、诚信、勤奋、进取的优良品格。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齐文化传承创新两大示范区建设,实施“七区三带”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大力弘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建设好爱国主义、党性党史和廉政教育基地。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大平台。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影视创作生产高地,建设青岛电影基地等一批影视产业基地。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办好“一带一路”版权贸易洽谈会。
六是发挥战略平台综合优势,开拓区域协调发展新途径。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发挥其他14市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带动作用,支持济南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深化“两区一圈一带”提升行动,加快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淄博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大力度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依托德龙烟干线、胶济线、鲁南高铁等通道,把东部口岸优势向西部延伸,打造整体发展的空间优势。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展大中小城市培育工程,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治理好城市病。推进交通强省建设,落实“多规合一”、综合交通网规划、高速铁路网规划。加快京九高铁、郑济高铁、鲁南高铁、京沪二通道山东段、环渤海高铁山东段等高铁项目建设,打造“三环四横六纵”高铁网络;加快济青高速扩容改造、枣庄至菏泽、潍坊至日照、淄博至临沂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新增4个民用机场布点,形成“两枢一干九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建设黄水东调应急二期工程,推进南水北调胶东续建工程,扩大向胶东地区输送长江水、黄河水能力。
七是发挥区位战略节点优势,开拓开放强省新途径。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突出“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山东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战略节点作用,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前列。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沿海城市互联互通,支持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依托东亚交通物流枢纽中心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转口贸易,探索中欧班列新模式。加快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济南中德产业园、威海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支持济南打造“内陆港”、设立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组织实施“选择山东”全球路演,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加强国际产能、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从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加快打造外贸强省。
八是发挥品牌大省优势,开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途径。品牌是质量和诚信的象征,我省拥有一大批卓越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好品山东、好客山东品牌体系享誉海内外。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推动“山东标准”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国际认证,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各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规模企业进行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统筹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统筹做好由大变强、由小变精两篇文章,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山东是驻军大省、兵员大省、优抚安置大省。要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完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省。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支持和服务保障军队备战练兵。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支持国防和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共山东省委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强省建设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一个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谐美丽的新山东必将蓬勃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