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8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突破辽西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铁岭振兴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7.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引领,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科学规划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生态规模畜禽养殖区、高效设施园艺展示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做强粮食和畜牧两大主导产业,做大榛子、苗木等特色产业规模。抓好润霖、牧原、大北农等规模化养殖项目建设,支持盛德、嬴德、中敖等龙头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全面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信息化、机械化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和完善支农惠农金融服务体系,强化财政撬动金融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服务农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构建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努力做大工业规模。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调兵山市新能源产业园,抓好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做大专用车、汽车零部件、通信材料等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小升规、规转股、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小微企业,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5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树立“大食品”理念,加快粮食、肉类、特色产业加工集聚区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8户。嫁接改造停产企业停建项目20个,盘活土地800亩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着力推进东北城二期、九三恒通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凡河新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特色康养旅游度假区,重点推进莲花湿地、蒸汽机车影视小镇等项目开发建设,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全域旅游网络。推动赢信财富广场、调兵山装饰材料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大项目建设,提高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和企业上网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加快金融广场融资信用平台和网络融资平台建设,完善铁岭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完成调兵山市、银州清河农商行组建,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
(二)深入开展项目年活动,全力以赴抓招商上项目
牢固树立以企业为中心、以项目为支撑的发展理念,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一号工程”,继续开展项目年活动,强化服务保障,以存量稳增长、以增量促发展。
大力引进建设一批项目。着力推动调兵山燃料乙醇二期及5万吨纤维乙醇、昌图古榆树煤层气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富力地产、王千工业园、昌图县30万吨燃料乙醇、益海嘉里扩产、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中慈产业园、马迭尔冬宫、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到位内资1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600万美元。
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扶持政策。包装和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争取调兵山一期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投产、铁路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加快推进全域化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尽快启动沈铁城际铁路建设。深入推进与淮安对口合作,抓好“铁四通辽”经济协作区建设。全年向上争取各类政策资金130亿元以上。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加强对外贸易平台建设,抓好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积极拓展对外资源开发和工程承包领域,全力支持铁煤建工越南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外向型企业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出口企业,进一步做大进出口规模。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农民并重,生产、生活、生态并进,新体制、新产业、新模式并举,进一步壮大乡村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抓好集体林权配套、供销体制和农垦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完善村民自治,推动乡村法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乡村文化,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新项目,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坚持发展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按照行政管理轻型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公共服务市场化原则,逐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依托,发展壮大现有企业,着力培育一批铁岭品牌。力争每个县(市)区建设1—2个市级以上特色乡镇或产业特色小镇。加快形成县域“一园一区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220公里,启动新三线公路三期工程建设,力争辽宁中环铁岭段、沈康高速调兵山连接线工程竣工通车。凡河新区实施人行步道改造6.2万平方米,完成凡河四桥、天水河驳岸等维修改造工程。银州区改造污水泵站4座、管线9条,完成柴河大桥维修改造。开原市重点推进滨水新城7.8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昌图县完善滨湖新城、辽北新城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西丰县推进红旗路贯通和3条过境公路维修改造。调兵山市抓好城市外环公路和供水工程建设。清河区抓好金枫苑、万象新城等项目开发建设。全面实施农网改造,进一步增强供电保障能力。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推动各项规划有效整合、科学实施。创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推动智慧铁岭建设。开展城市净化美化行动,对露天市场、占道经营、广告牌匾、机动车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治理,中心城区道路清洁率达到100%。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选择一批公共机构、企业、社区和行政村先行试点。有序推进“厕所革命”,打造省级绿化示范村100个。
(四)扎实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用创新的举措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科技强市、人才兴市工作,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继续开展软环境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投资建设项目审批代办帮办服务,建立预审服务工作制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用政府服务的高效换取经济发展的高质,用一流的环境推动实现一流的发展。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改革,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做好注册登记便利化、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工作,建立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制度。推进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构建市场信用监管体系。
抓好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事权范围,激发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调动和保护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积极性,逐步提升乡镇财政基本保障能力。
强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实现国有经济优化布局、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组建国有企业集团,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重组工作步伐,适时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要素支撑,打通创新成果到产业发展全流程。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5户。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认定一批市级研发中心和科技型农民合作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千方百计吸引各级各类人才投入到铁岭振兴发展的事业中。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鼓励青年学子回乡创业,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责任编辑:庄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