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谈雄安:当今世界还没这样一座新城

2018年04月23日 07: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今世界 还没有这样一座新城(望海楼)

  贾晋京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发布,明确回答了“雄安新区怎么建”的问题。《纲要》将雄安新区发展定位明确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仔细读来,每一条都极具深意,每一条都经略长远。

  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意义绝非限于一时一地。《纲要》所明确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使雄安新区这步“大棋”的全局气魄与历史胸襟了然可见。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可谓雄安新区的落子点,而落子之后将成为什么?《纲要》提供了解答: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社会现代化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努力建设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雄安新区建设将如何与中国乃至世界前途命运相互关联的蓝图。

  在历史维度上,以雄浑气魄筹谋千年大计。以千年维度纵览中国大历史,可以看到,落子雄安,首先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进而将带动整个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呈现面状发展,再接着辐射东西南北,促进中国空间格局出现历史性转变,从而可以擘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的未来千年宏图。

  在世界维度上,以战略布局引领文明复兴。这是中国面对世界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一步妙招,它体现着宏阔的战略格局。以比较视野横看世界大局,可以看到,世界级城市群及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对大国兴盛有着支撑意义和引领作用。当前,中国正在以“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子雄安,将有效带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成长,使之雄立亚欧大陆,成为中华文明“千年级”复兴的枢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指向维度上,以创新高地优化创新动能。把雄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是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转向创造大国的重要一环,它体现着高超的政治智慧。世界已进入“大创新时代”,任何重大创新都必然来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再到现代服务业参与的大型合作过程。如何在中国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纲要》给出了答案:努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围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未来的雄安,将以聚集创新要素能动性来释放创新效能。

  在模式维度上,以“雄安质量”示范永续发展。把雄安建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落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体现着强烈的使命担当。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与雄安新区建设并列为两个“千年大计”。《纲要》对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有着详细的设计和极高的要求,并且对可持续推进、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机制有着明确的规划。可以说,这是以打造“样板间”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的未来千年将怎样发展。

  中华民族走过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道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步入“强起来”的发展轨道,而雄安新区怎么建,则为如何做到“强起来”以及“强起来”之后的千年愿景如何构想提供了一个样板,它不但意味着未来千年历史的开始,更展现着文明涅槃的宏伟气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