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天津自贸试验区将采取多项举措努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这是记者从5月29日举行的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自2015年4月挂牌之初,天津自贸区就肩负着服务国家两大战略的使命。无论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系列改革和创新都从这里先行先试。
“自贸区用占全市1%的面积创造了约12%的地区生产总值。”天津市副市长、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赵海山说,截至目前90项改革任务、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基本完成,累计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经验,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自贸区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在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主任、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国良看来,最大的变化在于思想的解放,“很多的改革都是在破冰,实践证明了,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已经变成现实。”
改革和开放的红利开始释放,“深化改革”也成了自贸区的标配。滨海新区副区长、自贸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忠东介绍,天津于2017年6月正式向商务部上报《深改方案》。今年5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印发。
张忠东说,《深改方案》是未来两年进一步深化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容包括3大类16小类共128项改革任务,其中“放管服”改革方面25项,投资贸易方面48项,金融方面22项,航运口岸方面15项,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18项。最显著的三大特点是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突出前沿新型智能产业创新孵化和突出建设国际产融结合示范区。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郑伟铭看来,“凡是与对外开放要求不符合的制度,都要改;凡是不符合创新发展理念的陈规陋习,都要破”。
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刀刃向内”启动了一系列自我革新,从人事制度改革到绩效体制改革,“目的就是让政府离企业更近,离市场更近,制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预期和要求的公共服务产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31日 04 版)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