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铜陵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2018年06月25日 14:43   来源:铜陵日报   

  实现市委确定的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的总目标,关键是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结合铜陵的城市规模、特点和产业基础,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明确打造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路线图”

  抢抓申报“中国制造2025”国家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机遇,制定实施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行动计划,推进“1+4”产业集聚基地建设,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突出发展铜基新材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实施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产业协同制造“六大工程”,到2020年实现制造业整体实力、创新能力、两化融合、质量效益、品牌影响力“五个新提升”,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铜陵特色的绿色高端现代制造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世界级铜产业集群,再创铜陵工业新优势。

  (二)下好打造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先手棋”

  以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在提升拓展中科大创业园的基础上,积极谋求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构建体系健全、服务配套、特色鲜明的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支撑成果转化的功能性平台,强化成果产业化孵化培育功能,优化成果转化生态环境,进而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核心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集聚、创新集群,着力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引领效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和示范基地。以江北港新区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与合肥携手共建铜陵江北港,打通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的主通道。一方面将结束合肥“大城无大港”的历史,另一方面铜陵也可借力加快江北港建设步伐,发挥铜陵江北港最大效应,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布局打造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框架”

  在新铜陵的空间内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将铜陵市经开区,狮子山高新区、义安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金三角”,形成产业发展的互为掎角之势。同时,整合三个地区的企业,使产业集群更趋集中,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建议将义安经济开发区的铜基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规划到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狮子山开发区的装备制造业和铜产业分别整合到义安开发区和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发展光伏产业和阀门。要进一步加快铜陵铜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基地在企业、创新、技术、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竞争新优势。要从长远考虑,逐步将一些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和饮用水水源上游的化工等企业搬迁至江北地区的合铜发展带。鉴于化工产业是合肥、铜陵两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合肥庐江南部分布着大量小型化工厂,有些已经严重危害到巢湖生态安全。因此,我市应主动与合肥市合作,在枞阳县钱铺镇与庐江县店桥乡结合部共建合铜现代化工产业园,将两市分散在主城区以及重要江河、湖泊周边的化工企业集中迁移到环境资源承载力较强的合铜现代化工产业园,既有利于两市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资源循环利用,也有利于污染集中处置和加强环境监管,从而优化合肥、铜陵两市产业空间布局,整体改善合肥、铜陵生态环境,并形成合铜发展带的支撑点。

  (四)创新打造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体制”

  推进铜陵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按照国家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要求,强化铜陵经开区与西湖新区的统筹互动,科学制定总体方案,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城深度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优化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促共进,实现广区域、大产业、多维度的产业生态圈。鼓励狮子山高新区谋划扩区,在合铜发展带地区积极发展“园中园”,推动建设合铜发展带。支持各开发区可以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经所在地党委、政府审核批准后执行。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对聘用人员实施年薪制,试点推行年金制。

  (五)构建打造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数据网”

  尽快制定出台数据开放的文件,完善开放数据与共享数据的可行性制度,分类分阶段进行政府数据开放,建造铜陵数据统一管理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开放数据和共享数据的标准,实现统一系统平台和政府数据统一存储、政府数据统一管理、系统平台统一运营“四个统一”,形成数据社会化开放共享服务体系。要加快组建市大数据发展促进中心,统筹全市数据整合与开发应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汇集、整理、加工全市各领域大数据资源,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以及各类专题应用型数据库。要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应用、数据、技术”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努力形成丰富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地和完善的大数据技术链、价值链和服务链,推动技术产品、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充分发挥铜陵工业化程度高、重点行业的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优势,选取部分有优势的垂直行业领域发展工业大数据应用产业,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企业”,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着力打造智能制造,为全国、全球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