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少了陆客,台旅游业旺季难旺

2018年07月04日 16: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少了陆客,台旅游业旺季难旺

  暑期是旅游市场的黄金时段,各种准备工作早已启动。但近日台湾当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大陆游客仍在减少中,其中又以健检医美、专业交流、商务交流下跌最多。台观光局也口出怨言,表示市场如此不景气,大陆游客是台湾的最大客源,业者申请大陆游客入台证件时还会被刁难,旅游市场热不起来。

  几乎同时,蔡英文出席券商公会主办的年会时称,台湾经济正处在20年来最好状态,结果这句话成为新鲜出炉的最大“槽点”,记者询问台湾一位旅游业者的看法,他苦笑:“除非台湾经济不包括观光。”

  缘木求鱼

  2016年蔡英文选举时给台湾旅游业者吃了定心丸,首先她强调旅游业的重要性:“观光不仅能促进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是效果立见的政策,所以各地都要强力发展观光,增加民间财富。”并且声称有开拓日、韩、东南亚旅游客源的后续保障。

  蔡英文执政之初,赴台游客锐减,当年7月大陆游客数掉了15%,为历年同期降幅最低,旅游业者开始怨声载道。为了平息民怨,民进党当局启动“保障”,大手笔拿出3个亿(新台币,下同),旅行社只要招揽台湾当地游客或外籍游客成团就可申请补助。

  “花钱请人来旅游,真是荒唐!”当时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旅游业者表示。事实证明,这3个亿花出去之后,当年旅游人数为5年新低,比2016年少了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跌得更惨,观光产业变“关光”。民进党当局声称“开发了日韩以及东南亚的游客,已经弥补了陆客减少带来的缺口”, 但被舆论痛批“数字灌水”。旅游业者质问:就算人数缺口补齐了,但产值呢?“陆客减少的损失根本补不过来。”

  撒钱招骂

  蔡英文虽高喊“最好”,但至少清楚旅游业一路颓势。因为此前,民进党当局又撒了一大把钱,宣布为了推动南部旅游,如旅行社组团到台南、高雄、屏东、台东及澎湖5县市旅游,每人每日补助500元,此外,还补助一半的交通费用。补助总预算为4000万元。

  照理说撒钱总有人买账,但此次连受益的旅行业都没掌声,因为大家心知肚明,年底不就选县市长了吗?何况还带着“南部”这么明显的选举标签。撒钱之意不在旅游发展,而在“绑椿”买票啊!

  今年5月20日蔡英文执政满2周年,台湾各机构的民调均显示,对蔡英文的不满意度都已过半。其中民进党的票仓台湾南部县市对蔡英文的支持度降幅最大,云(林)嘉(义)(台)南的不满意度达52%,只有33%满意;高(雄)屏(东)澎(湖)的不满意度为44%,38%表示满意。民进党曾自得于在南部“推出个西瓜都能胜选”,今年意欲在南部选举的民进党候选人却惊呼“基本盘松动了”。

  民进党上台后忙着斗争清算,重政轻商,忽略了支持者想要的是过好日子。结果,高雄街头悬挂出“民进党不倒,经济不会好”的条幅,高雄的知名餐厅倒闭,旅馆排着队出售,老字号的“金园饭店”因没有游客要转型为养护中心,高雄游览车业者江其兴自曝民进党上台后“惨赔4亿”,痛呛“蔡英文不配当领导人”。

  在这个背景下,撒钱独厚南部,声称要带动观光,却落下“骗选票”的口实。

  无力回天

  民进党当局的产业政策就是选票政策,花3个亿短期刺激了人头数,买个刚上台的面子,又在选战开打之时撒4000万,讨好一下自己的票仓。蔡英文上台后的种种施政,都围着撑住面子、讨好选票、打击对手打转,经济自然难有发展。

  台湾旅游业的正道现成摆着,舆论、业界苦口婆心话说了一火车,业界表示欢迎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发夹弯”。因为就像高雄、台南、蔡英文老家屏东这样的南部县市,也是陆客来台的受益者。去年高雄市游客为220万人次,比前年少了78万人次;台南市游客为48万人次,比前年少了接近6万人次;屏东县游客为183万人次,少了74万人次。改善两岸关系,为大陆游客提供和谐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善意,恢复大陆游客赴台意愿是台湾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此外,如果民进党当局真着眼于发展旅游业,就应该在景点配套设施、升级景区内涵、提高景区管理上下功夫,这些方面进步一二,对未来旅游发展都是长足支撑,比补助团应时而生、一哄而散要有效得多。当下,台湾景点普遍存在内涵浅、特点少、短视经营的隐患。老街、古镇雷同,新生景点抄袭,没有深度的文史挖掘,只满足于“晒”和“打卡”的需求,往往一窝蜂后就少人问津。

  高喊“最好”没用,因为事实摆在那里——旅游市场就是不旺。

  陈晓星 文/图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