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优势 保护“地球之肾”

2018年07月07日 10:12   来源:贵州日报   

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论坛现场。本报记者 蒲学光 摄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7月6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上,“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论坛召开,《湿地公约》组织前秘书长彼得·布里奇华特,中国科学院曹文宣、刘昌明,中国工程院王浩、刘兴土、杨志峰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湿地保护修复模式,推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提供借鉴。

  贵州生态对长江和珠江经济带有非凡意义

  “这个会开得很好,把国际上先进的经验都集中到这里来交流,对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论坛”上,刘兴土表示,贵州是长江和珠江的上中游,贵州的生态环境好了,长江经济带或珠江经济带才能很好的发展,所以贵州的生态环境地位非常重要。

  “贵州的湿地水资源比较丰富,河流面积比较大,涉及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河流湿地占贵州湿地的80%。受喀斯特地形的影响,它的地形比较破碎。”作为湿地保护的专家刘兴土对贵州湿地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贵州湿地面积也是比较小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就比较少,湿地的总面积也不大,从全国范围看,是属于湿地面积比较小的地区。

  针对贵州湿地面积小、类型单一的现状,刘兴土建议,防止湿地退化、退田还湖是首要任务,另外要进行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在各项治理的同时植树造林,才能保护好湿地。

  湿地修复应顺应自然

  “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论坛上,国内外与会专家学者分享案例与经验,还围绕“湿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了对话,为湿地修复贡献智慧。

  “湿地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提出,湿地修复应该借助其本身的功能,“顺应自然,而不是逆转自然。”

  “湿地修复要在保护到位的前提下才更有效。”同样,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安树青也提出了相似观点。他介绍,通过对无锡太湖、江苏太湖、上海大莲湖、常州天目湖等东部地区在湿地修复上的经验发现,只要杜绝了外来大量的污染,通过湿地的自我修复功能就能有效控制生态灾害。

  “根据不同类型湖泊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划分重要生态功能区,分类型、分层次进行有效保护,规范和引导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湿地保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杨桂山提出了“分类保护”的思路,他分析,对湿地进行分类有助于清理整治各种与主导功能不符的开发与占用行为,对遭受破坏的功能进行逐步修复,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系统健康。

  “我们都希望将来的城市是绿色的,利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搭建的探讨平台,对全世界的湿地保护有着积极意义。”《湿地公约》组织前秘书长彼得·布里奇华特充分肯定了论坛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的积极意义。在他看来,在湿地生态修复问题上,必须有全球性的视野,同时也要重视区域性的实践。

  湿地修复“贵州成果”引发关注

  论坛上,贵州省林业厅发布《贵州省湿地保护规范和标准》与威宁草海治理措施两项成果。贵州省通过退耕还湖、退城还湖、退村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等手段,有效控制污染源头,威宁草海水质向好的趋势发展,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保护区鸟类种类由228种增至246种,草海综合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在听取了在湿地修复方面的“贵州成果”后,与会专家也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

  “贵州的自然资源很丰富,有衍生性、完整性,保护得非常好。”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周非说,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使贵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有很独特的资源,但也在一些程度上限制了贵州的发展。贵州需要解决生态保护和当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需要治理机制、社会职责,最重要的是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对于贵州目前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刘兴土表示,贵州应该发挥青山绿水的长处,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绿色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在湿地领域多做水生植物培植,把水生经济植物、衍生动物资源合理的结合起来,在保护湿地水资源的同时,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