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山东烟台:从"零"到"一" 创新引领绘就向海图强路

2018年07月17日 17:16   来源:央视网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

  从缺技术、缺人才、没经验的传统造船厂,到成长为今天拥有诸多“世界第一”的国内领先海洋工程企业,位于山东烟台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用40年时间生动演绎了大国重器依托自主创新实现“从零到一(第一)”的励志之路。

  7月16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活动启动后,采访团来到中集来福士,见证了这家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同岁的企业,向海图强,为智慧海洋建设绘制的产业蓝图。

  “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我看你们有这个信心,希望你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视察时强调。

  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建成于1977年的烟台造船厂,其发展历程也是我国海洋工程行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湛蓝深海,国之重器。钻井平台被称为“流动的国土”,缘起欧美,有100年的历史,而中国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则是十几年前的事。

  在2005年之前,深水平台设计建造被欧美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垄断,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片空白。2005年,中集来福士正式进入海工行业,从一开始,就坚定走技术转化和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从购买技术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

  就在2005年,凭借“上下船体平行建造、2万吨门吊整体合拢”这一深水平台建造模式革命性创新,中集来福士一口气承接了6座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还有一批自升式平台和海工特种船。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从国际主流市场批量承接海工平台项目。

  被誉为“海上希尔顿”的半潜式生活平台CR600

  如今,中集来福士建造的深水钻井平台已遍布墨西哥湾、巴西湾、北海等全球各大海域作业,连续多次获评最佳。在工信部认定的首批七家“海工白名单”中,中集来福士排名第一。一些核心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已实现了从零到100%的突破,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60%。2017年,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全球作业深度最深,钻探深度最深的“蓝鲸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参与完成了国家海域可燃冰试采的重任,并在连续产气时间和采气总量上突破世界纪录,享誉全球。

  在上月结束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参加晚宴的国宾们或许不知道,他们享用的美食是在中集来福士打造的“海上厨房平台”烹饪和分餐的。海上厨房平台以中集来福士的海洋牧场平台为基础进行改造,会后将被改造为“海上餐厅”,对公众开放。

  创新无止境。海洋牧场是中集来福士向大海洋产业延展,挖掘新动能的杰作。7月5日,由中集来福士建造的东方海洋、烟台东宇、乳山华信3座海洋牧场平台在烟台基地同时交付。截至目前,中集来福士累计交付13座海洋牧场平台,均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

  半潜式海洋牧场平台

  未来,中集来福士将联合欧洲力量共同研发制造适合中国海域的深海平台、智能大型网箱和养殖工作船等海洋渔业装备,建设海上牧场示范区。利用在传统海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这家高端海工装备企业正在实现从深海油气到浅海多功能海工装备、再到海上粮仓、海上服务的跨越。

  以中集来福士为引领,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已成长为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烟台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2017年,全市海工装备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家,从业人员1.2万人;年海工装备生产能力25万吨,造船能力120万载重吨,年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

  烟台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两倍,海岸线长达1038公里,海洋产业产值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海洋渔业、海洋交通等多个产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表示,海洋是烟台最大的潜力、最大的空间、最大的动能,将以突破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港口、海洋文化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等“六个突破”为重点,精心谋划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不断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