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岁月流金,沧海桑田,中国富强了,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河东区坚持把增进百姓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阔步迈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发展步伐持续加快,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新变化,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今天起,本刊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倾听百姓心声,聚焦百姓感受,反映河东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全区上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完成“四个之区”建设,打赢“六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敬请关注。
早上去老龙头菜市场买菜,上午带着外孙女去远洋未来广场游玩,下午在家刷刷手机淘宝选购几件衣服,每年跟老伴儿来趟自驾游……这是春华街道明和里小区居民马玉琴现在的日常生活。“从买东西都得用票,到现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还能在网上买让快递送到家,真是想都没想过。”回想改革开放40年以来身边的变化,马玉琴的感觉就是:“白驹过隙,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河东区围绕区域繁荣繁华,社区商业为民、便民的总体思路对全区商业的发展布局分级规划、适时调整,逐步使区域内商业设施顺势扩展,服务功能趋于齐全,大商业格局充满活力,百姓普享生活便利便捷。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89年的6.19亿元到2017年的426亿元,翻了近69倍。如今,河东区商贸服务业遍地开花,社区商业方便快捷、商业综合体业态齐全、文创街区新奇有趣,实现了从老工业区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聚集区的华丽转型。
全国粮票、煤本、副食本……今年57岁的马玉琴至今还珍藏着这些“老物件”。马玉琴出生在大家庭,家里兄弟姐妹8个孩子,曾经,吃饭问题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以前这些可是我们家的命根子,有一次我弄丢了10斤粮票,全家十几口人吃了大半个月的红薯……”这次经历让马玉琴至今难忘,“每月15号是粮店卖红薯的日子,去晚了就没有了,好多人凌晨就去排队了。”区商务委主任苏梅介绍,1979年,河东区有736个商业零售门店分布在街道、里巷,成为了商品供应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粮食、副食、糖业、百货、饮食、服务、修配、五金、土产、煤建和医药总店11个行业。上世纪90年代前后,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在河东区,东海百货商厦、天河商厦等一大批商业载体和摊群市场涌现而出。这时正赶上马玉琴结婚,父母给她准备了彩电、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缝纫机等丰厚的嫁妆。“那时候时兴‘过嫁妆’,几大件用汽车拉着送到男方家里去,别提多有面子了。婚宴上鸡鸭鱼肉都有,摆了20桌。”谈起出嫁时的风光,马玉琴神采飞扬,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河东区紧紧围绕“一带双核四片区”发展格局,依托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了爱琴海购物公园、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远洋未来广场、嘉里汇、金地商业广场等集商务办公、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型商业综合体,初步形成了多业态组合、多产业融合、商业地产综合开发的复合型新城市商业中心。截至2017年底,全区商业建筑总量约300万平方米。
在高档商圈鳞次栉比的同时,社区商业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近年来,河东区依靠商业综合体、大型菜市场等优质基础设施,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消费圈”,形成5分钟一个便利店、10分钟一个菜市场、15分钟一个综合型商业设施的便民商业格局,先后培育和完善了新开路社区商业中心、金地社区商业中心、天山路社区商业中心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满足吃喝玩乐游娱购的多方面需求。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河东区的商业也跟随着消费人群和需求的转移,商业业态也在随之变革。河东区结合消费特点,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挖掘了天津易通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一度商业传媒集团等发展势头强劲、年轻富有活力的电商企业;引进了中能建电商公司等实力雄厚的央企总部电商项目;培育出大桥道电商中心项目、放心酒平台项目等这类传统企业借助电商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自2016年天津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以来,河东区积极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坚持“外引内育”的原则,大力宣传天津市跨境电商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指向,同时在开展各类招商过程中,把跨境电商企业也作为重点的招商目标。目前拥有线上平台的企业天津乐淘乐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正式开展业务。河东区还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文化创意项目,让“非遗”走进商业综合体,创意走进百姓生活,丰富旅游商业业态,丰富多彩、韵味十足的文创活动让河东区更加具有吸引力。(津云新闻编辑袁野)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