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变迁:从安心养老到未来生活畅想

2018年09月10日 09:35   来源:中国江苏网   后晨

  说到上海弄堂,大多数人必在心头冒出这么一句话“螺蛳壳里做道场”。狭窄的弄堂,一幢紧一幢、一家紧挨一家的建筑。没有下水道,没有独立卫生间,几家人共用厨房,楼梯陡峭得可怕,冬冷夏热的亭子间,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的窘境……这些在影剧作品中不断重复的画面,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然而今天的上海弄堂又是如何旧貌展新颜,让居民们再次爱上它呢?

  老屋换新颜 温暖老城厢

  小东门街道是典型的上海老城厢,距离豫园步行5分钟,与绝佳的地理位置共存的是恶劣的生活起居环境。2016年,黄埔区召开拆违及危房整治联席会议,一场持之已久的“硬仗”拉开了帷幕。近三年时间过去了,小东门街道改建居民厨房和卫生间近千间,拆除违法建筑5万余平方米,直管公房聚奎新村改造工程成为了上海市“留改拆”并举推进旧区改造的典型。

  聚焦聚奎新村,什么原因让它成为了典型呢?记者走进了小东门街道,实地探究它成功的秘密。聚奎新村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直管公房,没有卫生设施,不通煤气。要拆违建,必先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玉华向记者介绍说,很多老人没有条件、也不愿意离开老城厢,他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老朋友们都在这里。小东门街道的工作人员了解了居民的心愿后,结合“留改拆”并举推进旧区改造工作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要求,经过无数次的现场解释协调,坚持“拆一补一”原则不变,上下一心,把居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完成了聚奎新村的改造。当居民们搬回了加固后的家后,他们发现厨卫浴厅设施齐备了,周边环境也已焕然一新。

  为进一步满足老城厢居民对厨卫设施的需求,“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建立起来了,公共厨房、便民维修、家庭式卫生间、洗衣房、全科医生工作室、助老驿站、公共晾晒区……现在它已成为小东门街道老人们的另一个“家”。

  未来街区长什么样?“原型街”现身杨浦

  四平路街道位处杨浦区中西部,是个传统的老工人新村,70%的住宅都是上世纪50—80年代建成的售后公房,给人总的印象是陈旧单调。但它有个独特之处,它和同济大学创意学院仅一墙之隔。

  作为“邻居”的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让这个老工人新村“处处有惊喜”。四平路1028弄,是一条隐藏在四平社区里的老旧小弄堂,长200米,宽7米,过去整条街被五金店、建材店、麻将馆等占据。现在,伴随着这些店里不时传来的敲打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联合打造的“N-ICE2035 Livingline原型街”项目中的一批“实验室”正在忙碌的建设中,老弄堂也迎来了新生。项目发起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介绍,N-ICE 2035项目颠覆了过去“科技发明-工程产品-工业设计-商业营销-用户”的传统线性创新模式,转为从挖掘居民(用户)潜在需求的出发,设计出前所未有的产品、服务、体验和系统,并与资本结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知识溢出社区,在优化提升社区的品质和能级的同时,汇聚世界顶尖人才,把社区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末端变为源头。

  原本生活气息浓重的弄堂摇身一变成为引领未来生活的“原型街”,未来社区将是什么样子,上海杨浦区的四平路街道无疑是块值得期待的试验田。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