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魔"不仅仅在经济层面

2018年09月10日 11:30   来源:中国宁波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之后,被称为“魔都”的上海迅速发展成一个犹如魔幻的大都市,各种商业和金融区流光溢彩。同时,不论是经济、文化,抑或是消费、饮食……上海都不断被其他城市所仿效。

  9月9日上午,“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长三角区域集中采风活动在上海启动。“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是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和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所在省(区、市)网信办主办,重点宣传这些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绩、积累的宝贵经验。而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采风,来挖掘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不同“魔性”。

   改善环境并不是一拆了之

  “拆一还一”体现了服务民生

  黄浦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核心区,是上海的经济、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黄浦的国际化商业、旅游、文化市场繁荣。拥有南京路、淮海路、豫园商城等国际知名商业街区,以及新天地、大世界、田子坊等国际旅游消费目的地,每年吸引国际游客超过100万。

  黄浦区小东门老城厢区域,素有“上海的发源地”之称。但是,很多住在老城厢的居民曾经这样形容:“这里楼上是违建群租、楼下是马路菜场,抬头看不见天空,只有电线、雨棚、遮阳篷……”。甚至连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2015年7月29日的暗访后也表示,没想到“上海最大的城中村”是在黄浦区。

  整治前

  整治后

  由于老旧房屋的存量较大,很多老旧小区设施年久失修、许多老公房缺少厨卫设施等因素,让这里的居民不得不将家里的灶台甚至卫生间搭建在门口。住在学院路的葛阿姨,一家五口住在19.6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里塞下五个人已实属困难,自然没有空间用于厨灶和卫浴。于是葛阿姨便在自家门口搭建了一个简易隔间,用作厨房。这样的例子在聚奎新村比比皆是。

  2015年,上海市启动“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6年开始,上海市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黄浦区小东门老城厢区域作为市级重点整治区域和治顽症、补短板的突破口。老城厢就此迎来了新生。

  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玉华告诉记者,小东门街道将“拆违、排危、帮困”结合在一起,在拆违的同时启动惠民利民修缮改造行动。“针对生活所迫的非营利违建,小东门街道并非简单一拆了之,而是坚持拆违与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拆违与服务民生同步。”

  简单来说就是“拆一还一”:对家里有地方的市民,拆除市民违章搭建在马路边的灶台(卫生间),同时在该市民家里新建一个灶台(卫生间);对其余近30%没办法移到家里的,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建造了“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为市民提供公共厨房(卫生间)等服务。

  据介绍,“邻家屋里厢”全年无休,沐浴、厨房、卫生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全天候开放。其中,厨房又分公共灶台和固定灶台两种,前者可用积分卡预约使用,而后者则为拆违改建过程中确有需求的家庭保留。

  居民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和家庭实际情况,到所居住的居委会进行实名登记后,领取并开通乐惠卡后,便能享受到无偿、微偿的公共服务,所有设施向80岁以上老人免费开放。据悉,自运营以来,“邻家屋里厢”已服务居民9万多人次。

  81岁的杜秋英和85岁的薛爱华老人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笑得合不拢嘴,“跟以前不好比啊,现在感谢得不得了,开心死了。现在洗澡好了,早上9点钟到下午4点半,洗衣服还可以烘干。”

  工业遗存变成动人文化景观

  走在黄浦江畔,映入眼帘的除了郁郁葱葱的生态长廊,还有丰富的工业遗存点缀其中,充满沧桑的历史感。

  这些残旧的工业遗迹被恰到好处地加以设计整合,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黄埔滨江一带集中承载了上海开埠后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沿线主要包括老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老码头等。“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更有文化韵味,更具活力氛围,更加舒适宜人,更能引领时代的公共生活岸线,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区。”黄浦区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说。

  如南外滩“创意水岸”——该段为时尚休闲生活、怀旧文化体验的滨江空间,主要关注附近就业商务人群,兼顾外来游客与市民休闲活动,是集聚董家渡地区、中山南路地区大量现代商业建筑群,展示豫园、老码头、复兴一至五库保留建筑的区段。

  8.3公里岸线,每隔500米设置1处由广场和公共绿地组成的主、次公共空间。在11个断点全部贯通过程中,相关单位及市级各大企业集团,不回避、不退缩,以敢啃硬骨头的韧劲,克服困难,全部打通了断点,打造成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还江于民、还景于民。

  如整合市政作业码头,重新选址,从岸线调整到腹地,并实现运输方式的转变;调整海事执法码头,实现海上执法与办公分离,办公内迁至陆域,使其办公区域变成公共的开放空间,还岸于民。

  值得一提的是,黄埔滨江改造过程中严格遵守防汛墙建设标准,在保证功能使用、安全的基础上,兼顾美观,对防汛墙作艺术处理,形成一道独特的、富有文化历史含量的风景线。

  杨浦滨江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目前已重点修缮永安栈房、明华糖仓、毛麻仓库等历史保护建筑,使其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以工业传承为核,打造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公共空间滨水岸线,杨浦滨江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线上线下交互技术等创新科技,呈现丰富多元的滨江风貌。

  杨浦贯通段实现了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的“三道”贯通,及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市民可以通过漫步、慢跑、骑行等各种方式,感受杨浦滨江的魅力和活力。

  如水厂栈桥,贯穿途中保留了部分原有的靠船墩,与水厂的取水口等设施有机结合,让人们可以亲身感受、亲手抚摸历史,多维度欣赏黄浦江景,获得丰富的体验。

  未来的杨浦滨江将是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世界级滨水岸线。

  宁波作为开埠较早的沿海城市,在滨江一带同样有着不少工业遗存,还有不少的岸线断点没有贯通,如何让这些遗存成为一处处动人的文化景观,或许可借鉴上海的不少创意。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