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海发力“向海经济” 铁山港“三步走”迈向亿吨港

2018年10月10日 12:5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北海铁山港码头。(北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三面环海的半岛北海,每条道路的尽头都是大海,对外开放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区位优势,近年来,北海以铁山港为依托,闯出一条“向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深秋时节,北海铁山港码头一派繁忙,装运着镍矿、焦炭、煤炭以及大豆等散杂货的车辆不断穿梭,服务于中石化北海炼化、北海诚德、渤海农业等临港企业。

  2009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如今,铁山港正分三期实施建设深水码头工程,建设泊位20个,设计综合通过能力8800万吨。其中,一期的1#~4#泊位建4个10万吨级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200万吨,已经投入使用;5#~6#泊位为1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设计吞吐能力780万吨,目前已基本完工。

  同时,7#-20#泊位码头工程按计划推进,全部建成后,这座千年古港将向亿吨大港目标迈进。

  随着开放水平的提升,北海港口的国际航线日益密集,贸易量越来越大,依托港口和临港产业集群的“向海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投入运行六年来,铁山港的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117万吨到2017年的1875.4万吨,呈现跨越式高速增长。”铁山港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广西其他港口用二、三十年取得的吞吐量,铁山港仅用五年就完成超越。该负责人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临港工业的进出口量的支撑,以及对中南、桂东南地区的货源开拓,有效实现了港工互动,拉动了港口吞吐量的增长。

  中国石化北海炼化公司沙盘。

  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大规模投资积聚的效能正在逐步释放。

  始建于1989年的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底与北海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北海炼化,原油加工能力因此提升到650万吨/年,产品质量提升到国Ⅴ标准。2017年实现产值322.83亿元,比增28.21%,上缴税金113.63亿元,是北海首家税收超百亿元的企业。

  无独有偶。由中国石化为主投资兴建的广西液化天然气公司,2017年天然气接收量累计106.47万吨,外运量103.08万吨,其远期设计接收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年。

  在临港新技术工程开发和应用方面,广西新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被寄予厚望。该公司主要开展200万吨/年劣质重油深加工制烯烃、芳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完善的石化产业链,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税收超2亿元。

  10年前,北海还是基本没有重大项目落户的“产业荒漠”,如今临港产业独树一帜,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石化三大支柱产业。

  北海市提供的数据表明,“十二五”以来,该市海洋经济发展很快,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一倍。201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1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250亿元,占广西的37.5%,总量列广西首位。

  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表示,要进一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形成海陆联运枢纽。具体来说,就是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放大铁山港的港口优势,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港项目,推动北海与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的无水港建设,构建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连接渝桂新通道、紧密联系粤港澳台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北海实施严格的环保准入机制,在降成本、降耗能、促循环上下工夫,努力保护北部湾的碧海蓝天。

  采访团听取中国石化北海炼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建设情况。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