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风从海上来】阔步前进的海湾之城——湛江

2018年10月12日 14:17   来源:中国西藏网   孙健

  中国西藏网讯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踏着岁月的烟云,在汉代的雄风流韵里,徐闻古港开启了举世闻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足印穿梭数千年,经历了蹉跎与辉煌的湛江,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今日湛江,被定位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北部湾中心城市、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后,湛江俨然成为了一座美丽的生态型海湾城市。

  图为被大海怀抱的湛江。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文化名城:钟灵毓秀 人文荟萃

  湛江,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圣贤辈出,雷祖陈文玉、清朝状元林召棠、“清廉中之卓绝者”陈瑸、我国驻美国第一任公使陈兰彬、中国革命先驱黄学增,以及谪居名人李纲、寇准、苏轼、汤显祖等,他们像一颗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图为湛江市徐闻县,因生产菠萝,被称为“菠萝的海”。 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湛江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民俗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体现雷州半岛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雷剧、遂溪醒狮、吴川飘色等。并称为岭南“四大文化”的雷州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将湛江打造为一个多元融汇的城市。此外,法式风情建筑、维多尔天主教堂、霞山福音堂、广州湾商会会馆等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成湛江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态之城:海在城中 城在海上

  湛江,是一座天赐湛蓝的生态之城。湛江是世界少有的内海湾型城市,浪漫而平易近人。这里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PM2.5常年保持在20左右,空气质量、人居环境稳居广东第一、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最佳洗肺城市之一。

  图为湛江,碧水蓝天。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蓝天碧水,椰风海韵。湛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雷州半岛现代农业、水利建设、生态修复“三大规划”,构建半岛绿色生态屏障。湛江城市发展按照“拓展海东、提升海西、拥湾发展、产城联动、市县统筹、精细管理”的战略,城市空间“南拓、东进、北接、西优”,构建“一湾两岸、一核四轴、多组团”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新格局。同时,湛江依托滨海旅游公路,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

  图为湛江奥体中心全景。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活力港城:勇立潮头 开放包容

  图为湛江金沙湾夜景。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湛江,是一座开放包容的活力港城。因海而生、因港而兴,宽广的海洋,铸就了湛江人民勇立潮头的特质;得天独厚的深水大港,打开了湛江连接世界的大门。新时代,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港城不断实现美丽蜕变。

  图为湛江港。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深水海港,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天然深水良港。自1956年开港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港,西南沿海港口群的主体港、中西部地区货物进出口的主通道和中国南方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的主要流通中心,目前拥有30万吨级航道,正在升级改造成40万吨级深水航道,形成千亿元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世界级散货母港。已建成的徐闻南山客货滚装码头和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琼州海峡水上30分钟交通圈。

  福气之城:以人为本 共享繁荣

  图为湛江市水上运动中心。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湛江,是一座以民生为重的福气之城。这里有让人一饱眼福的美景、大饱口福的美食,更有让百姓幸福的宜居环境。湛江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开展资源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发展、综合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治理提质、致富奔康扶助、特色乡村创建等“七大行动”,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湛江人民正在豪情满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全面打造广东新的增长极,为广东建设成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出湛江应有的贡献。

  图为湛江海湾大桥。图片由湛江日报社提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湛江人民正意气风发、开拓进取,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湛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和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进!(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