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警队在内部招募神秘精英 须经所属部门主管推荐

2018年11月01日 14: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警队中有一些绝少曝光的部门,除了广为市民所知的特别任务连(飞虎队)外,另外有一个部门也很少会在公众地方出现,但却担负非常敏感及充满危险的工作任务,一旦他们的行动或身份曝光,除了危害自己的生命外,也有机会连累他人,这支队伍就是“保护证人组”(Witness Protection Unit,缩写:WPU)。最近,保护证人组在香港警队内进行公开招募,欢迎人员投考加入正规队伍,或兼任队员。据悉,这次从督察至警员均在招募范围之内。

  据报道,WPU并非定期进行招募,他们主要根据队伍的人手变化(例如有人员离队或退休等)和需要,才会在警队内部进行公开招募。本次的招募将于11月24日截止报名,日前已举办了两场简介会,而遴选的日期将于2019年一季度进行。根据资料,对上一次的WPU招考是2011年,当时有超100名人员投考,结果分别有28名(投考后备部队)和12名(正规岗位)通过。

  报名申请加入WPU的人员需要曾经驻守警察机动部队(俗称PTU),并获得现在所属部门主管的推荐,经由保安部甄选和确定后成功入选,才可以参加为期两日的遴选。遴选过程主要测试考生对社会时事、普通常识的认知能力。此外,要经体能、运用战术及枪械等能力的多项测试。

  WPU目前有超170名成员,但正规部队只有约30人,其他为后备部队,后备部队是在有需要时立即集合出动,属于兼任职务。有警队人士指出,兼任WPU人员的情况跟警方爆炸品处理课的兼任队员一样,接受严格的训练及完成培训,才能成为其中一名成员,他们要完成特别射击(如练习快速拔枪射击、射击活动枪靶、实景训练、在室内射击中心进行实战射击)及急救等训练,而正规成员更要接受防卫性驾驶、安全保障搜查训练、消防训练及由爆炸品处理课等基本拆弹训练。

  确保证人无后顾之忧挺身作证

  WPU的主要任务是执行《证人保护计划》,即全天候保护经过风险评估后被评级受到生命威胁的证人,包括他的家人或者其他受害人,或是警察卧底等的人身安全。而接受保护的人士一般会被安排入住俗称的“安全屋”,案件完成受审判,成功起诉疑犯与否,WPU人员也会持续执行任务。

  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一起谋杀案,由于控方一名主要证人拒绝作证,案件被迫宣告中止。警队决定加强保护证人,鼓励证人挺身作证及帮助证人克服心理恐惧,因此成立证人保安委员会,负责推行《保护证人计划》。

  在2000年警务处制定了《证人保护条例》,于同年11月正式生效,为《保护证人计划》提供了法律基础。香港警方也不时与东南亚国家警务人员就保护证人等分享经验,及深入探讨训练及合作的模式。

  此外,WPU也会提供相关训练及就保护证人有关的事项,向负责案件的人员提供意见。

  与要员保护组任务不同

  香港警方有两个负责保护重要人物的部门,即WPU及要员保护组(VIP Protection Unit,缩写:VIPPU;俗称G4),两个部门的任务及成员装备非常相似,一般人经常将其混淆。有警官表示,要分别两部门成员,其实一点也不难。G4保护重要人物,如各国政要等,所以G4经常在公众地方曝光,穿着以西装为主。相反,WPU工作地方主要在不能曝光的安全屋,所以WPU成员是“不见光”的,主要穿着便服执行任务。

  G4及WPU都是隶属于香港警务处刑事及保安处的保安部,都是军事化特种警察部队,G4行动组成员超790人,WPU连后备部队约为170人。G4出动时,队员会在佩枪枪管上贴上反光贴纸,及在制服上扣上徽章,以资识别。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