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有戏” 非遗项目来沪展演

2018年11月20日 14:23   来源:文汇报   

  上海的沪剧、江南丝竹,江苏的海门山歌、童子戏,安徽的花鼓戏、黄梅戏,浙江的姚剧、甬剧……这些天,上海大世界好戏连台。2018大世界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长三角非遗展演项目榜)发布活动在这里举行。

  活动以专场的形式逐一呈现,分为上海专场、江苏专场、安徽专场和浙江专场,每天共演五场,其中大世界一楼中央舞台每天三场,每场一小时;二楼戏曲茶馆每天两场,每场30分钟。

  11月19日上午,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玉屏,以拿手好戏《打瓜园》拉开了安徽专场的序幕,赢得了台下阵阵喝彩声。杨玉屏出生于皖南花鼓戏世家,从小受爷爷和父亲的熏陶,四五岁便上台演出,师承皖南花鼓戏作曲家姚木森。她的舞台形象亮、俊、美,其唱腔委婉、地道的皖南花鼓戏传统特色韵味,表演洒脱大方。“我一年要做很多场演出,但长三角地区聚集在一起交流戏曲的机会并不多。”在杨玉屏记忆中,这样类型的演出还是30多年前,那个时候去交流的都是团里的老艺人,作为年轻一辈的她只有眼馋的份。“现在终于有这样的机会了,既能宣传我们安徽的特色传统文化,又能向各地的戏曲同行取经,真好。”

  除了能一睹长三角曲艺的风采,现场还同时设有长三角优秀非遗项目互动展,徽墨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骨木镶嵌、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罗店彩灯等一一亮相。不少非遗传承人还携带了制作工具,邀请观众现场体验。

  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支宣笔的诞生,需要108道工序,可谓‘九牛一毛’。” 宣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佘征军一边向围观的市民耐心地做着讲解,一边熟练地演示着宣笔制作的第一个步骤理毛——首先将毛的根部理齐,随后将没有用的绒毛梳理掉,再去除油脂……

  “做笔最重要的是笔头,只有制作出好笔头,才能做出最优秀的毛笔。”佘征军说,制作宣笔主要用三种毛:羊毛做的叫羊毫笔,黄鼠狼尾毛做的叫狼毫笔,用兔毛做出来的叫紫毫笔。其中,紫毫最为珍贵,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为证:“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佘征军制作毛笔已近40年,是佘家制笔第六代传人。他的祖辈是清代制笔老艺人,他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琢磨做笔的门道。从做第一根笔开始,他一直视笔如命。为了保证每一支笔的质量,直到今天,他还坚持不管什么档次的宣笔,都要手工制作。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支从他手里制作出来的宣笔都不是“败笔”。

  浙江省宁波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骨木镶嵌另有一番滋味。骨木镶嵌是在木器表面嵌入动物骨骼进行装饰的一项传统技艺,多以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这项技术是2300多年前,宁波的一位木匠从雕刻匠那里学习过来的,骨木镶嵌做好后,器物都特别漂亮。”传承人甘金云从事这门技艺已经43年了。1974年,宁波工艺美术厂打算在村里设立一个加工点,刚好初中毕业的甘金云便进入厂里成为了一名学徒。“骨木镶嵌有多道工序,可以用于制作小件的首饰盒、笔筒、笔架等,也可以用于制作装饰画、台屏、家具等大件。”

  在展台上,一个玲珑小巧的首饰盒微微反光,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甘金云说,这是因为盒上装饰用的是贝壳的缘故。几十年前,宁波工艺美术厂的创新组组员恰好去东极岛游玩,无意间遇到了某种可以反光的物品,后来发现是养珍珠的贝壳,于是就拿到厂里试验,看看能不能装饰在原先的木头上。“一试很好,也很漂亮,于是,现在的骨木镶嵌除了牛骨等材料,也用贝壳来做。”

  “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长三角的戏曲和非遗项目,非常令人期待。”站在节目单前,张伯伯已经排好了行程,“我爱人是宁波人,浙江专场我要带她一起来,宁波评话《武松打虎》、甬剧《半把剪刀》、宁波走书《安全第一记心头》中,都有熟悉的乡音。”

  11月21日晚,大世界还将发布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作者:李婷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