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联”字文章,共建美丽长三角

2018年11月20日 14:23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做足“联”字文章,共建美丽长三角

  三省一市政协携手开展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调研

  碧波惹燕千转飞,水映长天万朵云。切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舒适、美丽的生活环境,推动绿色发展,长三角有条件、有可能、更有责任率先行动、探索新路。

  为落实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和长三角地区政协主席第一次联席会议部署安排,今年8月至11月,由江苏省政协牵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协共同开展“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落实情况”联动民主监督调研活动。

  通力合作,打造三省一市联防联治“四驱车”

  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正式实施。这条源自安徽、流经浙江、汇入东海的河流,不仅培育了富甲一方的杭嘉平原、宁绍平原,还造就了苏杭“人间天堂”。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王荣平在11月14日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新安江流域建立的生态补偿机制非常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溧水是百里秦淮河的发源地,石臼湖更地跨苏皖两省,也是长江下游唯一直接通江的湖泊。石臼湖水位受皖南山区降水和长江水位影响大,枯、平、丰特征明显,如何处理好和上下游在污染防治上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981年,石臼湖周边各区(县)相继成立了湖泊管理机构,各自负责对本辖区水域实施单独管理。去年4月,溧水作为当班区,首次提出倡议组织召开了南京市、马鞍山市三区一县石臼湖交接班暨共治联管工作会议,第一次将其上升到市级共治联管工作层面。

  现如今,两市三区一县已基本形成区域协调联动管理机制,建立了定期磋商协调、监测通报、联动执法、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特别是在水污染防治、围网养殖拆除、人居船舶清理、渔业捕捞等重点工作中,协调合作日益紧密。

  “建立跨省水体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利于加快形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形成多层多样协调保护机制。”安徽省政协常委、人资环委主任闵光辉说。

  爬坡过坎,联动协作“新链条”尚需打磨

  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区域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制约。

  调研组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区域的联动协作机制并不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不够顺畅,协作机制执行约束力不够,污染防治机制尚未实现与区域能源、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发展战略的紧密融合对接。

  从协作机制看,最直观的短板体现在长三角区域大气、水污染治理有关信息数据共享不及时。8月中下旬,淮河上游紧急泄洪时未通知下游,使洪泽湖上游等地遭受特大洪涝自然灾害,并且夹带的污水导致江苏泗洪县部分地区大量养殖鱼蟹死亡,损失达数亿元。

  从执行力看,缺乏上下游统一污染排放标准和环保执法联动。此外,长三角区域的互动、对话大多停留在三省一市的省级环保主管部门层面,尚未全面下沉到市、县(市、区)层面,也使得协调联动执行力弱。

  从区域产业结构来看,发展矛盾较突出,不利于跨区域协作,而且区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利于源头污染防控。“三省一市有差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方向不同,目标定位也就不一样,因此给协同带来难度。”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朱晓东说。

  群策群力,联合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虑远者恒久,谋全域者得大局。前不久,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我们也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高水平一体化,充分发挥三省一市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协调机制,让协作内容更广、联系更紧、标准更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说。

  就当前面临的联动协调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弱、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来自三省一市的调研组代表们充分发挥能动性,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

  在“理顺沟通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深化流域协作机制”基础上,上海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建委主任陆月星提出,要创新协作监管方式,促进重大活动重点管控机制向常态监管机制转变,推动区域协作模式由行政管控为主转向行政市场社会多元化为主,推动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机制向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协作机制转化。

  “三省一市协同制定区域内统一的排放标准、加强联动执法,是当前十分必要的事。”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巡视员费志良说。针对区域发展不同步带来的产业结构问题,朱晓东提出要明确各自分工,因地制宜做到区域最优。

  就如何更好发挥政协的监督作用,调研组一致认为,要加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政协区域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水平,为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持续改善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贡献政协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王建朋 吴 琼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