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建设,一道做了五年的“证明题”

2018年11月20日 16:19   来源:法制日报   

  法制日报记者余东明

  今年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上海做出了自己的“证明题”。在刚刚落幕的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每每说起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就,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无不竖起大拇指。

  芬兰“美卓” 公司全球总裁Mikko Keto先生盛赞,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跨国界平等保护,体现了中国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彰显了中国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大国信心”。

  该公司近年来就在上海自贸区注册了一家公司,在华经营几年间,知识产权的平等保护让他们受益匪浅。

  据悉,近年来上海放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视野,力推知识产权平等保护,尤其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五年来,一个“全产业、全类别、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平台呼之欲出,一大批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得以化解,一系列最具前沿性、新颖性、疑难性的国际知识产权争议得到解决。

  1

  构筑“三全”保护平台

  近日,“至本医疗”CEO王凯领取了一项发明专利的授权证书,这项授权从申请到批准仅仅用了70天时间。他惊喜地告诉记者,“这要是在以前至少需要3年时间”。

  “至本医疗”之所以能如此快速获得授权,完全得益于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预审快速通道。该中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于今年2月12日正式启动运行,主要面向上海自贸区高端创新企业,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服务。

  其实,这只是上海推动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缩影。早在2014年9月26日,上海就揭牌成立自贸区知识产权局,以避免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促进执法和服务标准统一,从而建立权威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服务体系,集中力量为企业,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一门式的知识产权服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的推动下,知识产权金融卡服务、全国首个投贷联动基金、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综合保险等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的金融服务载体在上海自贸区陆续落地,逐步构建了集投资、贷款、保险、交易、服务“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体系,解决了企业诸如保护难、交易难、融资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服务水平。在这里,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到3个月、实用新型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从8个月缩短到1个月、外观设计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1周。

  五年来,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队伍不断扩大,执法即时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链条持续延伸,监管时空得到拓展,监管效能得以提升;紧贴新型业务业态,一系列工作机制实现创新,各方力量得到整合,在为企业及时提供优质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之余,构筑了一个严密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成功打造“全产业、全类别、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平台。

  2

  司法保护引领规则

  近日,浦东法院发布该院加强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以及一大批经典案例。该《白皮书》全面回顾了近五年来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情况。

  其中令记者眼睛为之一亮的是该院围绕上海自贸区建设,成功打造了“三合一”知识产权审判模式升级版,一大批新型、疑难、复杂案件成为精品判例,并由此在诸多前沿性领域发挥规则引领的作用。

  今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

  自上海自贸区成立后,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重担就落到了浦东法院身上。早在2015年4月,该法院就专门成立了全国首个自贸区知产法庭,最高人民法院也在这里设立了调研联系点。

  五年来,浦东法院受理并审结的涉自贸区知产案件1.3万余件,以每年平均超40%的速度递增,占该院所有知产案件的八成以上。

  浦东法院知产庭庭长徐俊分析说,涉自贸区知产案件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案件数量多增长快,审判压力急剧增加;二是案件类型新颖复杂,很多都是“首例”,尤其考验法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三是案件专业化程度高,尤其围绕“互联网+”的案件,专业技术事实查明难度大,法律问题和技术问题相互交织,既需要法官及时学习,还需要专业人才支撑;四是案件广受社会关注,很多案件涉及知名企业、著名品牌、标的额大,非常考验法官抗压能力。

  今年6月,上海高院将浦东法院先行先试的知产案件“三合一”审判模式升级版在全市推广。该模式通过将涉知产保护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统一在知识产权审判庭审理,既实现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力打击,又充分发挥了专业审判优势和集中审判的规模化效益。

  近五年来浦东法院有16起知产案件25次入选全国各类“十大案例”或典型案例,这些成功判例为自贸区贸易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规则指引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发布“白皮书”“典型案件报告”“动态研究”和“司法建议书”,诸多司法实践中获得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规则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

  3

  放眼全球平等保护

  近日,针对沈阳“山泰”侵权芬兰“美卓”一案,尽管侵权获利及实际损失均难以确定,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运用证据规则依法对两起案件作出顶格判赔,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620万元。

  芬兰“美卓”公司全球总裁Mikko Keto先生认为,这种超国界的平等保护,体现了中国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彰显了中国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大国信心”。

  翻开浦东法院司法保护自贸区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集,像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

  徐俊告诉记者,平等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依法践行国民待遇原则,平等保护不同国别当事人之间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二是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完善权利对等、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

  正如徐俊所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国战略中,在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语境下,上海自贸区放眼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解决各类知识产权争议和纠纷中,建立起了一个多元解决机制,按下平等保护的按钮。

  记者了解到,除了依靠司法裁判解决争议外,上海自贸区还依托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人民调解,依托专业机构开展专业调解,依靠各行政部门开展行政调解。此外,这里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仲裁机构敞开大门,引入国际仲裁解决纠纷。

  五年来,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不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还为自贸区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

  手记

  五年来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效显著,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充分激发,这离不开公平公正的知识产权保护;

  五年来上海自贸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日益优越,众多跨国公司和创新企业纷纷落户,这也离不开公平公正的知识产权保护;

  五年来上海自贸区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形态多样的市场环境日益生动,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这更离不开公平公正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就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上海自贸区的实践和成就很好地诠释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必要性,为实现新时期国家发展建设重大战略做出了自己的“证明题”。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