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顺利贯通 施工地表“零沉降”

2018年12月14日 10:52   来源:北京晨报   

  12月13日上午10时18分,京张高铁正线最长隧道——新八达岭隧道历经两年零7个月施工顺利贯通,这是京张正线10座隧道中最后一个贯通、里程最长且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它的贯通标志着京张高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穿越世界文化遗产

  施工地表“零沉降”

  京张高速铁路位于北京市西北、河北省北部,起自北京北站,终点张家口南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新建正线全长174公里,其中,北京市境内70.5公里,河北省境内103.5公里。同步改建延庆支线9公里。全线共设北京北、清河、昌平、八达岭长城、延庆、东花园北、怀来、下花园北、宣化北、张家口南共10座车站。全线共有桥梁64座,计66公里,隧道10座,计49公里,桥隧比为66%。

  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八达岭隧道全长12.01千米,为京张高铁正线第一长隧。该隧道为单洞双线,共设4座斜井,因隧道地处不良地质带,隧道围岩条件差,存在涌水、突泥等风险,属极高风险隧道,是京张高铁全线三个重难点隧道之一。隧道穿越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核心区域,一处并行水关长城,两次下穿八达岭长城。共有两处浅埋、一处下穿石佛寺村,最小埋深10米;一处浅埋下穿老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最小埋深仅4米。与其相关的环境、文物保护要求极其严格,要求施工地表“零沉降”。

  因此,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在施工中采用精准微损伤控制爆破技术,有效避免工程建设对沿线文物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小施工爆破对相邻洞室围岩及支护结构的损害,并运用BIM技术、人车定位系统和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等信息技术,实现隧道多作业面施工管理的创新。

  创新施工工艺

  三次安全穿长城

  据了解,八达岭长城站还采用了诸多创新设计,在高铁地下车站中首次采用叠层进出站通道形式,实现了进出站客流完全分离和进出站口均衡布置;首次采用环形救援廊道设计,具备了紧急情况下快速无死角救援的条件;首次采用一次提升长大扶梯及斜行电梯等先进设备,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设计思路,体现了“古老传统的历史长城,包容创新的人文京张”的核心设计理念。

  此外,负责八达岭隧道施工建设的中铁五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八达岭隧道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重大节假日不能使用炸药以及雾霾天气不能施工,导致有效施工时间短,因其施工进度直接关系着整条高铁线路的开通,中铁五局京张铁路项目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实时过程控制,不断优化方案和资源配置。同时,优化创新施工工艺技术,在大跨过渡段施工采用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索新施工,采用DFHZ开挖工法,即顶洞超前、分层下挖、核心预留、重点锁定,还尝试应用超大断面变截面隧道二衬台车设计、复杂洞室群地下车站施工组织优化、通风,以及纳米喷射混凝土等新技术,攻克了隧道浅埋、涌水、长大隧道通风等技术难关,三次安全顺利穿过了长城,为工程顺利推进和建设智能京张积累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底通车

  京张互达只需1小时

  据介绍,新八达岭隧道接下来还将进行铺轨、联调联试、设备铺装等工作,预计2019年3月底将完成以上工作。京张高铁全线通车后,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旅途时间将从现在的3.5小时缩短至1小时之内。

  京张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之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接张呼高铁。目前张呼高铁已全线铺轨贯通,待与京张高铁接轨后,将对新建线路展开精调精整和联调联试工作。京兰通道建成后,将形成西北连通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高铁通道。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