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镜头记录小人物生活 摄影家十万底片见证40年巨变

2018年12月20日 1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改革开放40年·记录者)镜头记录小人物生活 摄影家十万底片见证40年巨变

  中新社广州12月20日电 题:镜头记录小人物生活 摄影家十万底片见证40年巨变

  中新社记者 程景伟

  “在我的镜头下,记录的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是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都有着深刻的大时代背景。”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安哥边说边翻开影集,呈现在面前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堪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见证。

  

  近40年来,安哥拍下十几万张珍贵的底片,被媒体尊称为“80年代以来中国摄影绕不开的人”。他近日在广州接受了记者专访。

  安哥本名彭振戈,曾在云南西双版纳度过七年的知青岁月,返城来到广州后还做了四年工人。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的次年,32岁的彭振戈成为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开始以平民视角记录中国南方的社会巨大变迁。

  毗邻港澳地区的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新气象、新事物层出不穷,挂着邓小平像的普通农家,正在简陋教室里走“猫步”的选美女郎,好莱坞大片海报首次亮相广州街头……这为安哥的新闻报道和纪实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据安哥回忆,1982年前后,大批回城的知青面临就业问题。而广州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一批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当时政策尚不稳定,个体户社会地位低,很多人开门做生意时害怕遇到熟人,总是躲躲闪闪,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心发了财政策又有变。

  “这种眼神,恰恰就是那个刚刚打开的‘南风窗’的时代特点。”安哥指着一张名为《眼神》的照片告诉记者,该照片拍摄于广州高第街,当时一名女青年眼神怯生生地躲在服装档口下等待买主。但一两年以后,高第街就发展成为了时尚服装的集散中心,焕发出市场经济的活力。“这批高第街的个体户后来都成为了‘万元户’,成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受惠者。”安哥说。

  在安哥看来,改革开放是从民众生活的细节开始的。很多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读懂红头文件,但看到年轻人走“猫步”、唱流行歌曲、参加选美比赛,大家就会意识到,中国社会确实不一样了,起初心里的那种忐忑不安就会慢慢减少。

  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也是海外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向海外报道中国社会的变化,正是安哥的工作任务之一。

  1985年,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在广州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选美活动,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当时安哥的图片稿是独家新闻,在香港《明报》、日本《朝日新闻》等30多家报刊、杂志、通讯社上采用300多张次。“现在中国开放了,资讯发达,我当年那么‘威水’(粤语“威风”的意思)的事不会再有了。”安哥笑着说。

  2001年,安哥出版了摄影集《生活在邓小平时代》,这让安哥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中国摄影史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激烈的交锋,镜头的主角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飞扬的尘土、蜗居的外来务工者……每一张作品虽然是碎片式的记录,但充满了时代张力。

  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向安哥致敬,举办了《家国岁月——安哥:中国社会生活场景40年》致敬展。正如大展主办方所言,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安哥用相机留下无数小人物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执着前行的民族和波澜壮阔的时代。

  40年间,安哥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记录者,也是受益者。“我很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也很庆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安哥说。站在巨变的历史面前,安哥敏锐地按下快门,记录下变革中的一个个瞬间。

  改革开放40周年是历史的新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安哥说:“中国社会开放、进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新时代中的新故事十分令人期待”。(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