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的大突破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个坚持”“六个稳”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全力夺取“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胜利,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力争突破7亿美元;研发投入占比力争达到2%;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全省领先,化工园区整治通过省级验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围绕市委确定的“八大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集聚高质发展新动能。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加快形成,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支点城市,连云港更应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奋斗精神,再扬开放风帆,矢志改革创新,勇立时代潮头。
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开放。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和中西部最便捷出海通道的优势,深入推进经贸、旅游、科技、文化等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向东开放,打好“徐福”牌,以日韩、东盟为主要目标,密切经贸往来,探索建立日韩中转物流基地,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携手打造利益共同体。加快向西开放,拓展“西游”路,以上合组织国家为重点,完善陆桥物流节点布局,持续深化通关合作,精心打造国际班列品牌,扩大两基地、出海口功能辐射面,拓展产能和商贸合作。构筑开放新平台,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集成创新自贸区试点经验,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连云港“试验田”建设。积极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真正建成中西部地区的出海口和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锻造一支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本领的专业招商队伍,瞄准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扎实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加快招引基地型、龙头型、标志性重大项目。市开发区努力打造现代开发园区的“升级版”,徐圩新区加快形成石化产业新高地,高新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各类开发园区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千亿级、百亿级的“雁阵”梯队。大力拓展对外贸易,推广跨境电商“两平台、六体系”做法,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全面整合展会资源,精心组织“连云港博览会”系列活动,打造“一带一路”交流合作高端平台。
宽领域深层次推进改革。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精准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优化企业债务结构,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继续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进一步增强企业能动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推行公平竞争审查,畅通经济循环。结合市县机构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综合执法改革,抓好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坚持放到位、管到底、优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不见面办”,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理顺体制,压缩层级,做强主业。推行PPP等模式,加快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重视农业保险和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行农田托管,进一步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多主体大力度推动创新。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推进中科院大科学装置项目,规划燃气轮机产业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企业研发机构20个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85%以上建有研发机构。开展“三千”技改行动,实施重点项目328个,建设智能制造项目65个,新认定中小型科技企业1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件。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落实企业研发扶助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动众创空间发展。引导更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发放“苏科贷”2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家,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3000人、高技能人才4000人。
(二)突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壮大实体经济。紧抓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毫不松懈抓项目,持之以恒抓投入,加快打造有区域影响力的重点产业中心,产业投资力争完成130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20%。
全力突破临港产业。按照四个“世界一流”标准,高水平建设石化产业基地,重点抓好盛虹炼化、东华能源、中化国际、卫星石化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石化产业链式发展,力争再开工一批千亿级项目。大力开展绿色制造、装备升级等行动,加快推动冶金、化工等行业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国家布点建设重点能源港,推动燃气、石油等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推进恒瑞、天晴、康缘、豪森等重点项目,建设省级现代中药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国家医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原料药生产基地,全力打造“中华药港”。发展壮大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中复神鹰第二基地,美景荣生物基材料建成投产,推动联瑞新材料等企业上市,争创新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核电5、6号机组扩建,延伸核电、风电、光伏发电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鼓励自主研发成套装备,推进大型矿产机械、智能机械、港口机械等专用产品生产,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培育发展信息产业,高新区创建省级软件园,推动与陆桥沿线物流节点数据交换,建设连云新城“一带一路”交汇点大数据产业园。
提升发展特色产业。把握高铁开通机遇,加快建设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度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大花果山景区,开展连岛、东海水晶城5A景区创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吸引更多人来“连”做客、留“连”忘返。积极推动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深度融合,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健康养老、海滨疗养、中医药养生、健身休闲运动等健康产业。大力发展西游动漫、电子竞技、影视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邮轮经济、会展经济,扶持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民营企业不愿投、不能投、不敢投、不知道往哪里投等问题。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放大政府性投资基金效应,组织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提高金融服务可及性,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新兴产业监管坚持包容审慎,鼓励民营企业加强模式、业态、品牌创新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做到敢“亲”、真“亲”,又品“清”、行“清”,围着企业转,跟着项目跑,多与企业家交朋友,积极帮助解决难题,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抓住我市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港航路园,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发挥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助力“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建设。
强化港口基础支撑。按照“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定位,加快建设东方大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建成连云港区段,启动徐圩港区段,推进铁路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盛虹炼化30万吨级码头和卫星石化等配套码头,完成赣榆港区LNG码头前期工作。推进液体散货区管廊及公共配套工程。“两翼”港口铁路专用线加快前期工作。大力提升航运能力,优化航线布局,新辟集装箱航线5条以上,港口吞吐量继续保持增长。
加快“两基地”提档升级。中哈物流基地优化作业流程,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集装箱进出量突破30万标箱。深化与哈国铁、中远海运合作,继续推进东门无水港建设,力争完成换装量15万标箱。与沿线国家口岸建立合作机制,共建装卸场站、分拨中心、海外仓等载体,打通全程物流通道。上合物流园加快专用铁路等项目建设,物流量突破1500万吨。强化国际班列品牌,加强西向货物开发,稳定中亚东向货源,实现班列重去重回。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开通连淮铁路,加快建设连徐高铁,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二期工程。开展沿海高铁、连临高铁前期工作。加快连宿、连淮高速新扩建,实施311、242等国省干线改造。推进连宿徐航道启动建设。新机场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力争开通大阪、仁川等国际航线,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合理安排车船运力、班次航线,推动海陆空铁集成发展,为连云港发展装上“风火轮”。
(四)强化功能品质提升,加快“四个城市”建设。立足山海相拥、港城一体的特色优势,坚持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人性化管理,让我们的城市家园真正靓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建设特色海滨城市。坚定推进城市东进,调整优化规划设计,打造百里黄金海岸。连云新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城市新中心,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外滩”。老港区加快退港还城,做美滨海“客厅”。赣榆城区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海州城区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有机更新,展示中心城区全新形象。推进各区之间、高铁枢纽至新机场等快速通道建设,开通市郊列车,加快形成特色彰显、功能互补、快速联通、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
建设美丽公园城市。注重生态建设和功能集成,促进“人城境业”和谐发展。继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强城市公园建设,推进园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刘志洲山体育公园、河滨公园等8个大型公园,临洪河口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强化可进入、可参与,打造城市绿道、城市绿岛、公园社区、公园街区,推进共建共享,让市民可亲可触。突出景观化、精致化,提升改造关键节点、重要道路、重点空间绿化美化,建设景观大道,打造蔷薇河、东盐河、玉带河等滨水生态廊道,做美城市空间。坚持集约化、系统化,复合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健康成长,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的城市生命体。
建设活力动感城市。加快建设铁人三项等运动基地,推动建设游艇赛艇码头。高水平规划建设跨海索道,探索开发连岛至花果山直升机观光项目,建设一流的滑翔伞基地和独具特色的环云台山自行车道。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低空飞行、房车露营等业态,完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增加健身站点,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38%。举办徐圩国际马拉松、花果山国际越野挑战赛、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铁人三项等有影响的体育赛事,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性格,形成活力迸发的城市精气神。
建设宜居品质城市。统筹推进文明、生态、智慧、健康连云港建设。完善功能配套,补齐设施短板,合理布局生活、娱乐、购物设施,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便利。实施华联广场、解放东路片区等27个棚改项目,推进沿街亮化、立面整治,全面消除城市无灯区,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提高市民生活舒适度。实施53项市政项目,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建设,加强水电气供应和市政设施配套,加快打通“断头路”,畅通城市血脉经络。加快5G试点部署,推进数据共享,完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以智能化让城市变得“耳聪目明”。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组织实施“八大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以满城书香涵养城市,让城市由内而外散发出文明气质。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