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实做好稳企业稳增长工作
全力抓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落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支持民营经济,全面实施民营经济31条,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实行企业帮扶“白名单”制度,量化细化民营企业发债需求清单、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纾困帮扶清单、困难企业帮扶清单,着力化解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和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服务民营企业的工作平台和长效机制。支持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引导民营企业坚守实业、做强主业,推动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
大力推动减税降费。坚持放水养鱼、休养生息,谋划实施稳企业增动能的新招实招,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措施,减轻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降低工商业电价,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全力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力争为企业减负1500亿元以上,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面实施投资新政,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加强浙商回归工作,滚动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促进民资、国资、央企投资、外资“四个轮子”一起转。着力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文化旅游、能源环保等五个千亿投资工程,谋划实施一批产业大项目,提升八大万亿产业竞争力。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完善订单管理综合平台,建立健全“订单+清单”预判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和跟踪指导。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加强浙非经贸合作。发展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推进口岸减证、降费、提速、增效,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大力推动消费升级。积极参与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培育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热点,打造一批新零售标杆城市、新零售示范企业和高品位步行街,促进中高端消费集聚,加快建设新型贸易中心。大力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完善无理由退货、明码实价、支付安全保障等制度,推进线上线下商品同标同质同价,培育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2万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万家,建设城乡放心农贸市场300家,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二)坚持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浙江制造品质。编制实施制造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开展一批浙江制造示范市县试点,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持续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提升政府质量奖,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新增“品字标”企业300家。开展块状特色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培育发展数字安防、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现代纺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优势。深化绍兴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5000项智能改造项目,新增工业机器人1.7万台。实施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淘汰10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1万家“低散乱”企业和小作坊。实施首台套、首批次产品和“浙江制造精品”首购制度。建立政府产业基金促进“浙江制造”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机制。联动推进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支持“民参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实施服务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打响“浙江服务”品牌,确保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
全面实施科技新政。坚持创新强省,强化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新平台支撑,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和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设立浙江科技大奖。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高新区,打造科技城,联动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培育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6000家。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阿里达摩院等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机构、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中国(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超常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2%以上。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深入推进云上浙江、数字强省建设。支持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乌镇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率先开展5G商用,推广应用城市大脑和电子发票,加快建设移动支付之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设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打造100个“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扶持100个骨干数字企业,推进100个数字化重大项目,实施100个园区数字化改造,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加快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制定支持科创企业上市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实施雄鹰行动,支持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发展。实施雏鹰行动,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新增“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40家。培育壮大一批独角兽企业。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新建小微企业园200个。
(三)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总结推广“领跑者”最佳实践,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开通网上办理,6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理”,7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实施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用电用水用气、信贷、纳税、跨境贸易等便利化行动,打造稳定、可预期、法治化的最佳营商环境。全面推动能评、环评、压覆矿、地质灾害、水土保持、防洪、地震、雷电、文物等区域评估制度,推行多评合一、结果互认,原则上不再实施项目评价。全面实施“标准地”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打造标准地招商新模式。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用地预审和规划许可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联合测绘、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改革,完善中介超市,规范承诺制改革,力争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90天”。毫不动摇支持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实施国资统一监管、国企改革转型、布局优化整合、公司治理完善、监管职能转变、国企党建强化等六大攻坚,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浙江。
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全面启动规上服务业企业、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的亩均效益评价,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增速均超过7%,改造提升5000家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企业,推动资源加快向优质企业、优势区域集中。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深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全面深化eWTP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推进“一带一路”系列站、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做强“义新欧”班列品牌。加快建设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培育进口主体,打造义乌、青田等“世界超市”。建设嘉兴、湖州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和绍兴、台州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四)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
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引导支持金融机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促进融资总量平稳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织密织牢“天罗地网”风险监测网,强化省市县协同、政银企联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防范化解企业流动性风险,落实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发债进度。用好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纾解股权质押困难。坚持严禁增量、严打违法、严控存量、强化社会稳定、强化舆情管控,深入推进P2P网络借贷风险处置,压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引导有序退出,全力追赃挽损。坚持减少存量、严控增量,严格整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规范融资平台转型、规范棚改举债、规范市场化融资,有序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扎实开展因病致贫家庭救助工作,发现一户、救助一户。加大少数民族村帮扶力度。决战决胜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快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切实增强受援地百姓获得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编制实施美丽浙江建设规划纲要,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高标准打好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四大硬仗。加快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实施100个工业园区废气整治、1000个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整治项目,加强臭氧治理,实施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加快淘汰国Ⅲ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全省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化“五水共治”,完善河长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水质持续改善。完成30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确保大花园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29个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确保其他地区116个出境断面Ⅳ类水质以下比例控制在4%以内。坚持像保护西湖一样保护千岛湖,高标准推进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确保水质不下降、景观不破坏。制定实施城镇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完成1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有效推进重点土壤污染地块和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五类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削减8%以上。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强固废全过程闭环式管理,严打固废违法倾倒行为,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5万吨以上,加快实现危险废物不出市、生活垃圾不出县。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