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认真落实国家战略举措
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浙江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绿水青山、民营经济等优势,制定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嘉兴全面接轨上海,提升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水平,合作共建G60科创走廊,共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牵头抓好数字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油气贸易中心建设,推动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大力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主攻油气全产业链,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突出重大项目落地,谋划实施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创建数字自贸区和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加快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确保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推进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建设,油品储存能力达到3100万方。加快建设海事服务基地,健全国际船舶低硫燃料油供应体系,保税燃料油供应突破400万吨。大力推进油气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跨境结算额达到700亿元。
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加快发展。做强做大宁波舟山港,带动沿海港口加快发展。全面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岛旅游、远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加快发展蓝色经济,建设海洋强省。
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和金融改革试点。实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加强杭州、宁波、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杭州金融科技中心,深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宁波保险创新、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和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推动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扎实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做好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落地工作,打造新兴金融中心。
(六)全面开展“四大”建设年活动
扎实推进大湾区建设。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区等园区,打造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等高能级平台。提升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谋划构建沪杭甬高速高铁双回路,推动湾区智慧交通网和物流网建设。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谋划推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嘉兴湖州一体化建设,启动实施数字湾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未来社区等标志性项目,提高杭州湾经济区能级。
扎实推进大花园建设。深入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着力抓好“四条诗路”千万级核心景区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黄金旅游线,变盆景为风景。加快建设天目山、莫干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十大名山公园和嵊泗、韭山、大陈、洞头等十大海岛公园。做实做好“百县千碗”。打造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争创丽水、仙居国家公园和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和全域长寿之乡,打造“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扎实推进大通道建设。围绕构建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实现文成通高速,铁路杭州南站、杭州湾大桥北接线二期建成投用,加快推进金甬、沪嘉甬、甬舟、杭丽、甬台温铁路和杭金衢高速拓宽等补短板工程,开工建设沪苏湖、杭衢等铁路项目,建成地铁68.5公里,加快构建多元立体、无缝对接、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扎实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大都市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开工铁路杭州西站,谋划建设宁波高铁门户,改造扩建温州北站、金华站,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浙中城市群、衢丽花园城市群加快发展,统筹地上和地下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金南翼”。高水平建设特色小镇。推动龙港撤镇设市。
实施有机更新行动。编制实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多规合一制度,推进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深化“三改一拆”和创建无违建县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县城。实施乡镇有机更新,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镇。实施园区有机更新,运用特色小镇的思路和方式,分类、分块、分步改造100个传统开发区(园区),建设美丽园区。
(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三农”工作作为压舱石和战略后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
振兴乡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优做强10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30条特色产业带。实施农业“三名”工程,振兴历史经典农产品,加快发展乡愁产业,打造丽水山耕、三衢味、景宁600等生态品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互联网+”三农先行区。
建设美丽乡村。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新增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个。实施“四美联创”,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8000公里,新建农村文化礼堂3000个,培育A级景区村2000个、示范乡镇10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全面推广“拯救老屋”松阳模式,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喝上好水。
加强乡村治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善治示范工程,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广桐乡“三治融合”、武义后陈村务公开、宁海小微权力清单、温岭民主恳谈、安吉余村“两山”转化、龙游“村情通”、杭州“武林大妈”等基层治理经验,建成善治示范村2000个。
(八)大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成“十百千”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认真筹办杭州亚运会。加快大运河(浙江)文化带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覆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传承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等地方戏曲,发展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事业。推进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城市书房建设。做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八大计划”,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影视演艺、数字内容、文化创意、动漫、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业态,提振丝绸、茶叶、青瓷、黄酒、浙八味等历史经典产业。加快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做大做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开展社会文明提升行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新时代浙商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从举手之劳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文明礼貌做起,倡导尊老爱幼、礼让行人、垃圾分类、爱护环境、健康生活,争当“最美浙江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力度,加快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设区市全覆盖。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