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取得决定性进展。打好三大攻坚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社会政治问题,是对我们驾驭风险、跨越关口的考验。要巩固已有成果,针对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全力攻坚,稳扎稳打、务求实效。
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机制,防范风险交织叠加、相互转化,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防范化解企业信用违约风险,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规范投资和大额资金使用行为。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落实风险防范化解主体责任,严厉问责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确保完成政府债务化解任务。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紧盯目标任务,完善退出标准,确保130万贫困人口净脱贫、2457个贫困村出列、31个贫困县摘帽、7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聚焦迪庆、怒江、昭通等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0万人以上,新增公共服务岗位10万个以上,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不能外出务工的家庭就业。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全面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巩固脱贫成果。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做好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工作,加强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和驻村队员的关爱激励。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以革命性措施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下决心解决岸上、入湖河流沿线、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下决心解决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彻底转变“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下决心健全完善投入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确保九湖水质稳定好转、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水质持续改善。启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公共治污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720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00万亩以上。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化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常态化曝光、处理、问责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让各族群众享受到环境改善的成果。
(三)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八大重点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走以“两型三化”为方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加快八大重点产业发展步伐,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要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实施制造业强省战略,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八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全链产业、核心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产业、大企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抓紧编制实施千亿级产业“施工图”,建设一批做优做强产业链的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加快制造业“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实施千亿技改工程,推进50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00亿元。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5家骨干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20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实现有色、能源、化工等行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推动烟草行业智能制造走在全国前列。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迈上5000亿元台阶。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快建设铝工业研究中心、硅工业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高水平创建滇中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先进铝合金产品研发等重大科技专项。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
促进产业高效集聚发展。大力整合优化工业园区,缩减数量、突出特色、实体化运作,力争重点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争创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昆明为工业创新核心区,推动滇中地区围绕产业上下游协调联动发展。突出考核工业发展重点地区的工业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取消考核不适宜发展工业地区的相关指标。
(四)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三张牌”是加快发展八大重点产业的突破口,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招。要保持战略定力,聚焦目标和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州市和县市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产业链和龙头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取得重大进展。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完成能源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统筹谋划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就地消纳、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推动蓄能电站建设,着力解决丰枯问题。加快昭通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服从国家大局前提下,大幅提高云电自用比例,争取年内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1000亿千瓦时,进一步调整完善优价满发电价政策,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建设清洁载能产业园区。加快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确保水电铝材一体化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大力引进技术装备先进、研发能力强的铝材、硅材加工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建项目如期建成投产、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引进电池、电控、电机企业,争取氢燃料电池项目落地。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确保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6∶1以上。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产业。抓有机方面,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支持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基地,组建有机产业联盟,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以上。创名牌方面,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严格品牌评选、推介和管理,坚持每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表彰“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集群发展。育龙头方面,力争再引进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新增5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遴选20个县开展“一县一业”试点,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占市场方面,创建2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巩固扩大北上广深及港澳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平台方面,高水平建设云南绿色食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加快中国普洱茶中心建设,科学谋划建设一批绿色食品交易中心。解难题方面,切实解决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加快建设冷链物流配套设施。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真正使云南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的聚集地。优化各州市城市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明确不建什么、要建什么,在满足刚需前提下,惜地如金,把最好的生态空间和地理区位用于聚集高端人才,建设人才公寓,打造创新创业园区,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多点发力,协同推进,大力构建“大健康+全域旅游+康养+特色小镇”链条。坚持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不放松,深化“旅游革命”,建设2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32条精品自驾线,建成50个以上汽车营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医养、生物制造、仿制药、生物化工等产业,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中药饮片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医疗产业集群,创新合作模式,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集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推动国际医疗健康城和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康养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养生养老基地。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