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只请不卖”的香港围村盆菜

2019年02月21日 10:08   来源:新华网   

  “只请不卖”的香港围村盆菜

  新华社香港2月20日电(记者 丁梓懿)20日晚,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数百位村民及宾客一同来到香港新界大埔头村敬罗家塾。他们喜气洋洋,围席而坐,品尝着据说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传统美食——围村盆菜。

  围村是香港新界地区特有的村落格局,意指有城墙围绕的地方,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邓氏家族便居于其中,香港人爱吃的盆菜也兴盛于此。

  村中辈分较高的老人邓兴华介绍了盆菜由来的传说:南宋末年,宋帝南逃躲避元朝军队,当路经香港新界一带的围村时,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村民们仓猝之中找不到足够的器皿盛载食物,于是就地取材用木盆盛装菜肴,围盆而食。盆菜由此而来。

  对于围村村民来说,盆菜有着特殊的含义。“一是代表平等,无论贫富,大家共同进食;二是象征团结,盆菜宴每年举行,大家都来参加,宗族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得以增强。”大埔区议员邓铭泰说,所以邓族盆菜只请村民和所邀宾客享用,不供外卖。

  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开光或新年点灯,新界的乡村均会举行盆菜宴。而邓氏家族每逢正月十六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灯盆菜宴,据说这一习俗已延续了100多年。

  一道具有乡村风味的正宗盆菜由很多人分工合作完成,数天前就要着手准备:确定盆菜数量、准备足量柴火、购买大量食材……盆菜宴开设当天是最为繁忙的时候。

  20日凌晨5点,十多位热心的村民来到村中的祠堂外,开始忙活起来。富有烹调经验的男性负责烹煮,而如洗菜、切菜、清洗器皿等其他杂事,则由婆婆和媳妇们负责。

  据连续多年参加盆菜宴烹饪的主厨邓文龙介绍,围村盆菜一直沿用传统柴火土灶工艺,对十几种菜品采用煎、炸、炖、煮、卤等多道工序制作,食材的新鲜度、品相、种类和火候都十分讲究。

  小小的一份盆菜,内有乾坤。第一个进盆的是代表“清新洁白”的萝卜,随后有象征“团团圆圆”的冬菇、“添丁生子”的慈姑、“家肥屋润”的焖扣肉,以及鱿鱼、木耳、芹菜等,最后一道则是寓意“大吉大利”的鸡肉。

  忙了一天,邓文龙的衣衫已经湿透,脸上还挂着汗珠,辛苦制作了140多份盆菜的他却腼腆地说:“一点都不累,大家吃得开心就好。”

  傍晚6时,华灯初上,家家户户门前都已搭上桌子,摆好椅子,村民及到访嘉宾们围席而坐。热气腾腾、美味交织的盆菜被端上了餐桌,人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品尝美味,气氛温馨而热闹。

  受邀而来的吴婷婷不停夸赞着眼前的这道美食,在她看来,围村盆菜口味地道、制作精心,逐层吃下去,越吃越好味!

  一道道菜肴,一层层堆砌,一口口品尝,老传统中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