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壮阔山河起宏图

2019年02月25日 15:56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每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采访,三地干部群众总会谈及一个共同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大历史观来谋划这一区域未来发展,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强烈的使命担当、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五年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党委政府始终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工作主线,持续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引向深入,不断加深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领会。

  北京市自觉把首都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来考量,牢牢把握“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

  正是在这样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协同发展天地宽的生动局面,和一连串扎扎实实的数据支撑。

  最新数据显示,五年来,北京全市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2648家,累计疏解提升台账内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动物园、大红门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天意、永外城、万通等批发市场实现关停。

  备受关注的北京高校疏解稳步推进,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累计入驻师生超过3万人。原本缺少智力资源支撑的北京多个远郊区县,因为大批大学老师同学的到来而拥有了一座座知识富矿,区域精神文明指数和文化活跃程度显著提升。

  人要随着功能走。2017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减少2.2万人,17年来首次实现负增长;2018年继续保持负增长,又减少16.5万人。

  腾笼换鸟、留白增绿的背后,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办成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密切相关——

  仅仅在2018年,北京全市整治“开墙打洞”8622处,中心城区2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进展顺利。完成141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核心区80公里道路电力架空线入地。拆违腾退土地6828公顷、还绿1683公顷,建成城市休闲公园28处、小微绿地121处,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0%。建设提升基本便民网店152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90%。

  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办事处主任韩军坦言,只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下重新审视首都的工作,一个个过去想解决而总解决不了的顽症才能迎刃而解。疏解非首都功能一套“组合拳”打下去,使北京“四个中心”定位进一步清晰起来。

  在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廉思眼中,疏解非首都功能绝非北京一家的事,所有成效的取得,无不是京津冀三地深化认识,共同努力的结果。

  新年伊始,河北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北落地落实,主动服务北京、天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持续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加强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廊坊北三县改革发展步伐,积极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力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环渤海港口群,构建大交通体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河北想做又难以着手的一件件大事,如今已经愈发明确地有了“路线图”。

  唱好京津“双城记”,则另有一番韵味。五年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为抓手,主动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交流,深入推动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相继投入建设,一批产业合作项目落实落地。今天,天津自贸区政策和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正在两地的共同推动下相互延伸覆盖,区域营商环境新高地日益凸显。

  2019年1月11日清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政协在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挂牌。在此之前,北京市3万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浩荡搬迁,为了不扰民,所有搬迁工作都是在夜晚静悄悄进行的。那段时间,北京市很多干部都是夜里到新办公室整理一夜,第二天清晨又洗把脸准时出现在老办公室处理一天的公务。

  虽然市行政中心搬到了城市副中心,但北京市的工作重心、服务重点始终在主城区,依然要持续推进首都核心功能优化提升。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不放松,北京市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用好腾退空间,服务于“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服务于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好“白菜心”。

  在持续建设好城市副中心的同时,北京也高度关注着首都另一翼的发展建设——“总的还是那句话,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北京就坚决支持什么。做到有求必应,积极配合,毫不含糊。”北京对待雄安的心思,是表里如一的。

  天更蓝了 山更绿了 水更清了

  光明日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这几年来,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在不久前召开的京津冀三地的两会上,这样的感受被三地代表委员们反复提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三地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土的整体修复,深度推进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和植树造林。蓝天增多了,河流变清了、绿色扩展了,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治本攻坚,打赢蓝天保卫战

  过去的五年,是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最大、措施最丰富、战线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时期。最新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2018年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1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16.1%和14%,空气质量均达六年来最好水平。

  三地共同认识到,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不能只走末端污染治理的老路,必须注重从源头入手。

  北京以压减燃煤为抓手,五年来,通过煤改电、煤改气、清煤降氮等一系列措施,全市燃煤总量从2300万吨下降至600万吨以内。截至2018年,北京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实现了无煤化,集中供热清洁能源取暖比例达97%以上,居民取暖和生活“煤改电”“煤改气”大规模推进,小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完毕。经初步评估,压减燃煤措施对北京PM2.5下降贡献率超过40%。

  天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双城双港”整体布局,在企业搬迁调整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加快“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集中排查“散乱污”企业2.1万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通过中心城区火电机组无烟化、改燃关停燃煤锅炉、燃煤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不断削减燃煤。

  河北自2013年开始实施“6643”工程,五年多以来累计压减炼钢产能8400多万吨、炼铁产能近760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7300多万吨、平板玻璃产能7900多万重量箱,压减煤炭消费总量5900万吨,全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精准发力,共建绿色生态屏障

  春节期间,穿行在雄安新区三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生长茂盛的苗木,这就是新区正在实施的“千年秀林”工程。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目标要求,着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之基。目前,已经植下1000余万株树,为新区打好蓝绿交织底色奠定坚实基础。

  “千年秀林”正是京津冀持续推进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绿色发展的最新缩影。三地结合自身实际精准发力,共同构建生态环保示范区,让绿意更加浓郁。

  廊坊市永清县历史上受永定河改道影响,全县大部分土地淤积了泥沙。以前,风一吹,沙尘就会被吹送到京津等地。近年来,在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高质量造林绿化的带动下,永清县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生态提升为主要方针,五年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约19万亩,平均每年完成造林绿化近4万亩,曾经的漫漫荒沙地已成为京津走廊上的“绿色明珠”。河北加快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加速构筑京津冀生态屏障。2018年,河北省共完成营造林987.6万亩,为年度任务目标的107.7%。

  北京市则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将生态涵养区放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压轴”位置。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范围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土地面积11259.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到2020年建设和恢复湿地2000公顷以上。

  天津市五年来共完成营造林238万亩左右,相比过去每年十几万亩的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林木绿化率提高了23.7%。静海区、武清区开展了大面积成片林地建设,建成大批集中连片上千亩的片林以及经济林、苗圃;蓟州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实施山区造林、经济林建设、村庄绿化、以圃代绿等工程,林木绿化率已达到40%以上。京津冀林带已然相连,构筑起一条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联动聚合,构建联防联治新机制

  环保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形成一套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机制,预报结果为各地大气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决策依据;清理完网箱养鱼后,潘大水库水质好转,引滦入津的黎河、沙河、淋河三条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近年来,京津冀不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联防联控环境污染,推进流域生态补偿,加快构筑生态屏障,生态共建共享不断加强。

  2015年11月,京津冀环保部门正式签署《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合作协议》。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启动应急响应标准。此外,还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统一区域治理规划。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城市,对电力、钢铁、水泥、石化、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和燃煤锅炉统一排放标准,对机动车和油品质量统一标准。

  2017年,天津市与河北省签订了《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每年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亿元,天津、河北配套资金各1亿元。通过生态补偿金的支持,潘家口水库清网清鱼工作于2017夏天全部完成,彻底清除了困扰津冀两地多年的引滦用水主要污染源。目前,引滦入津水质明显改善,为确保天津等地城市用水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8年11月,河北省与北京市共同签署了《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两地将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则,建立协作机制,促进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协同创新跑出加速度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采访孙安琦的时候,他正在京津城际高铁上,半个小时的车程切换着两座直辖市。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北京,在研发微小型无人系统的致导科技有限公司工作。2017年,他随公司迁到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了一名天津市民。

  打造协同创新示范基地

  吸引孙安琦随着致导科技从北京来到天津的原因真不少:“首先,我们是研发无人机的,天津试飞比北京更方便;其次,天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生产和销售都有更好的经验。刚到天津时,园区工作人员不但在办公场地、协助申请各种扶持基金和帮助企业融资上提供了各种服务,连个人户口落户天津也帮助办理。”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2016年11月22日正式揭牌。据中关村委派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介绍,园区发展不依赖高楼大厦,关键是构建引得来、留得住的产业发展软环境。

  2018年12月,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正式揭牌。基地的落成将进一步链接北京乃至全球的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全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与服务体系,加快集聚创新要素,为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服务。

  两年多来,这片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的区域,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蹚出一条协同创新的路子:累计注册企业940余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超过240家,注册资金约104亿元。随着百度(滨海)创新中心、京东(滨海)云创空间等一批专业化孵化加速平台的聚集,这里正逐渐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大蓝图下的“新地标”。

  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燃料来源于水,排放的也是水,可以在零下30摄氏度低温启动、零下40摄氏度低温存储……2018年11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举行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氢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论坛上,亮相的北汽C53FCV、丰田Mirai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吸引了广泛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强化引进京津创新资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开花结果:石家庄高新区成功引进京冀综合产业协作示范园等多个项目;依靠整体托管模式,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吸引入驻企业227家,入住率超过90%;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北京转移医药企业由北京市延伸监管的园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吸引入驻北京医药企业95家,总投资额达270亿元……

  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引进转化科技项目570项,吸引落户京津高科技企业1400家。

  2018年1月,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设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心”,聚焦国际前沿大数据智能技术领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诞生伊始,研究院就肩负着引进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推广到地方进行产业化的重任,履行着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引进和培养人才的职责。”邯郸市政府党组成员、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院长刘红燕说,目前,研发中心已完成相变储能材料、柴油发动机尾气处理、兆瓦级二氧化碳热泵技术等5个项目产业化,2019年将合作研发并产业化10项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技术,为引进的5000余项科技建立成果库。

  遍撒创新创业种子基因

  2017年,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人员杨海燕,带着自己1岁和3岁的两个孩子,暂别家人,在保定安了家。

  依托来自中关村的科研成果,北京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专家、保定人孙永健创立了中创燕园,并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生产基地建起了两个半导体实验室和厂房。加快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成果产业化落地的梦想,吸引着更多北京高端人才加入中创燕园。

  扫描二维码,点击叫车,静等几分钟,一辆黑白相间的无人车就会自动驶到身边……“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通勤车,已试运行9个多月。”天津清智科技有限公司CEO张磊自豪地说。

  郭磊和张磊都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的博士。2016年,两人到东丽华明高新区创业,在清华大学有关部门和东丽区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天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清智科技是孵化的科技企业之一。

  “这些年,我们共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引进中科院无人机应用研究院等国内高水平研发分支机构,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分支机构总数超过170家,其中60多家来自北京地区,与中国工程院、军事科学院在津共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与北京高校、院所在津共建了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戴永康介绍。

  在天津、在雄安、在保定……走出去寻觅广阔天地的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多,北京的创新资源与创新基因的种子也撒落在一个个城市。

  走进津冀,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更强大的产业链支持和示范应用支持。北京研发、津冀产业转化,三地联合应用推广,有望成为今后北京科技成果加快落地并迅速带动形成产业化优势的标准模式。

  高端人才、高精尖企业、研发机构,北京将以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养分,滋养三地创新基因,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优化调整和更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4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