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未签合同职工发生工伤 法院判企业赔钱补缴社保

2019年05月18日 12:21   来源:工人日报   

  未签合同职工发生工伤 法院判企业赔钱补缴社保

  本报讯(记者吴铎思)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职工发生工伤后,企业仍需担责。日前,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维持原判,判决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向职工支付相应费用。

  2013年11月,乌鲁木齐某建设公司招录罗某为其从事工地绿化工作。工作后的罗某未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也未给罗某缴纳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费。

  2014年10月,罗某乘三轮车去工地时车辆发生侧翻,导致罗某全身多处受伤。罗某被送至医院治疗,共住院29天。经认定,罗某此次受伤为工伤,工伤鉴定为伤残八级。受伤后的罗某不能再为公司劳动,公司索性否认与罗某存在劳动关系,拒不向社保机构申请工伤。之后罗某起诉,请求法院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2016年4月,罗某向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建设公司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共计44万余元,并补缴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入院前共计27个月的社保费用。根据仲裁裁决,建设公司应支付罗某各项费用共计14万余元,并为其缴纳14个月的社会保险费。

  罗某和建设公司不满仲裁决定,诉至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30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第二款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判决建设公司支付罗某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各项费用共计16万余元,并判决建设公司补缴罗某27个月的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费。

  建设公司不服判决,上诉至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吴铎思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