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闻分析:“利奇马”在山东再次登陆 风雨影响几何?

2019年08月12日 09:28   来源:新华网   

  新闻分析:“利奇马”在山东再次登陆 风雨影响几何?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新闻分析:“利奇马”在山东再次登陆 风雨影响几何?

  新华社记者高敬

  “利奇马”再次登陆!“利奇马”(热带风暴级)11日20时50分前后在青岛市黄岛区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80百帕。中央气象台和相关部门发布台风预警、暴雨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作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华东地区的第三强台风,“利奇马”注定要在台风榜上留名。“利奇马”为什么能影响到华北甚至东北地区?台风减弱是否意味着暴风雨结束?未来几天台风影响如何?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截至目前,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不多,“利奇马”是第三个登陆的,但也是最凶猛的。此前登陆的“木恩”和“韦帕”登陆时强度为热带风暴级,风力分别为8级、9级,远低于“利奇马”10日登陆时的强度——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米/秒)。

  尽管人们印象中台风更偏爱广东、海南等纬度更低的省份,但历史上影响华东地区的台风数量也不少。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说,“利奇马”不仅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也是有记录以来登陆浙江的第三强台风。

  “利奇马”与2016年的台风“莫兰蒂”并列,仅次于1956年的台风“温黛”、2006年的台风“桑美”。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向纯怡介绍,每年盛夏季节一直到10月份,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爆发的活跃期。这个季节的台风达到超强级别也比较常见。

  “今年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因为影响我国气候的重要因素——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大。在副高的引导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深入到内陆,影响到我国华东的大部分地区。”她说。

  “利奇马”未至,风雨先来。

  8月8日至10日,浙江中东部累计降雨量有100至250毫米,台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的部分地区300至550毫米,共有500多个站点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70个站点超过300毫米。

  随着台风登陆北上,风雨也向北扩展。11日白天,山东中东部、江苏北部等地出现大到暴雨,潍坊、淄博、济南、东营、滨州、青岛等局地大暴雨(100至192毫米);山东中北部和沿海、江苏中南部和东北部沿海、安徽东部等地最大阵风有8至9级,局地10级。

  专家解释,台风就像是一个吸收水汽的巨大机器,一些越赤道气流把赤道地区甚至南半球的暖湿空气输送到台风内部。在台风影响到陆地时,就会带来强降水。

  从超强台风逐步减弱为台风、再到热带风暴,台风强度减弱是否意味着降水减少?向纯怡表示,台风减弱之后并不表示降水量会减少,降水的范围反而可能会扩大。

  她解释说,“利奇马”刚登陆浙江时,风强雨急,但随着台风北上,慢慢减弱变性,将对华北、东北带来小时雨强可能不强、但会长时间连续降雨的过程,降水的影响依然很大。从预测情况看,未来三天,华北、东北都会有大范围降水过程。

  专家提醒,台风北上最大的问题是,将台风作战经验较少的北方地区直接暴露在台风面前。由于北方本身承受暴雨能力偏弱,而防台的经验又十分缺乏,会大大加重致灾风险,如去年的台风“温比亚”就在山东等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

  何立富表示,“利奇马”进入渤海湾后,会出现回旋少动的情况,因此对山东的影响时间比较长,影响也比较大。加之前期高温天气多,降水比较少,山东部分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较高。相关地方和部门一定要加强防范。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