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属性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导向
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邓江年
广东省委、省政府最近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之一是“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湾区经济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经济属性与阶段过程。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符合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规律,任何脱离湾区实际和盲目跨阶段的发展都是危险的。粤港澳大湾区要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高端竞争,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就必须清楚,我们的竞争优势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首先要提升的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推动的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成就大湾区经济的条件:多海湾相连形成港口群、多产业布局成体系化、多城市并联形成世界级城市
什么是大湾区经济?湾区经济是与半岛经济、群岛经济相并列的滨海经济形态之一。全球有无数个湾区,但为世界公认的大湾区寥寥无几。要成为大湾区经济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多海湾相连。大湾套小湾、湾连湾是大湾区的典型地理特征。高密度的陆海交错让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在大湾区中能够实现更高效率的融合。海湾适合建港,多海湾相连的关键是要形成港口群,各港口分工合作,共同打造成为所在腹地片区的门户枢纽。
二是多产业布局。大湾区独特的经济地理结构决定了适合发展多类型产业,沿海适合发展农(渔)业、港口适合发展贸易流通业、周边近地适合发展加工制造业、门户特性适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包容属性适合发展创新经济。多产业布局的关键是成体系化,形成以某类产业为主体优势,其他产业辅助发展的关联性产业生态。
三是多城市并联。大湾区往往依托内部多个港口而形成多个城市,海岸线和交通线又把各个城市连接起来,形成相关联系、功能不一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提升湾区经济密度和空间使用效率,提高湾区经济竞争力。多城市并联的关键是要形成世界级城市,具有全球性资源配置能力,能够导入国际高端资源为我发展。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悉尼湾区、西雅图-温哥华湾区等国际先进湾区无不具有上述特征。
湾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湾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首先依托避风优势发展港口经济,主要是物流和进出口贸易,以商业活动为主。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开始带动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围绕着港口周边发展加工制造业,贸易品从流入转为就近生产,从而逐渐转入工业经济阶段。传统工业制造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湾区开始大规模吸聚人口。人口的增多和居住密度的增高不断推升湾区地价,传统工业因承担不起高地价而纷纷外迁,空出土地发展服务业,从而推动湾区进入服务经济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又不断推动湾区内的产业群转化为城市群,财政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有能力建设更多高水平大学,有魅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流入,激发科技创新,湾区逐渐迈入创新经济阶段。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无不先后经历过这四个阶段,且目前均进入了创新经济阶段。旧金山湾区是全球闻名的科创中心,有斯坦福、有伯克利、有硅谷、有苹果;纽约湾区是美国第二大创新中心,集聚了全美1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0%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近4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东京湾区则是日本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创新之都,集中了日本约30%的高等院校和40%的大学生,拥有全日本1/3的研究机构。
制造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底色,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以制造业为底色。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大湾区经济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港口群,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十。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闻名的制造业基地、进出口贸易中心和采购中心,拥有300多个产业集群和1500多家专业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连绵带,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7000多万人口,香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但从发展阶段看,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上仍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62%,而其他三大湾区都已经在8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集装箱吞吐量是其他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集装箱运输需求量大正是工业经济的典型表现。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也将沿着一般路径逐渐走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但制造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底色,制造业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的压舱石,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转型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业应该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为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应该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升级的产业创新为主。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应把制造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