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消费主导北京经济增长已逾十年

2019年08月13日 1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消费主导北京经济增长已逾十年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 陈建)北京经济总量去年超过3万亿元。从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迈过1万亿元台阶开始,北京的消费率就持续超过投资率。2017年全市消费率达到60.1%,高于投资率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

  这是中新网记者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行进式主题采访中获悉的。

  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消费主导经济增长

  2.8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时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29年后,到1978年,北京GDP达到108.8亿元。

  1994年,北京市GDP超过千亿元,2007年迈过万亿元大关,从百亿元增加到千亿元用了16年,从千亿元到万亿元只用了13年。此后,北京又分别用6年和5年时间,使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和3万亿元的台阶。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2018年达到30320亿元。

  新中国建立之初,北京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66元,1975年超过千元,1994年超过万元,2014年突破10万元,201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40211元。

  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北京市政府的财力也不断增强。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只有0.24亿元,1995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百亿、千亿元大关,到2018年实现5786.9亿元,为城市建设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70年来,北京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累计接近2.8万亿元,年均增长16.4%,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3成。

  近年来,北京更大力促进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投向民生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下,民间资本积极踊跃而来。2018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仅有一、两百元,其中70%左右花费在吃穿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均消费支出达到千元;2002年和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先后超过万元,食品支出比重下降到3成左右。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消费率持续超过投资率。2017年全市消费率达到60.1%,高于投资率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

  2018年,北京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5405.9亿元,其中服务性消费额13658.2亿元,占市场总消费比重的53.8%。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2926元和20195元,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合计超过30%。

  人均预期寿命较建国初期长一倍以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1969年10月,北京市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车,运营里程仅11公里。到2018年,北京运营的轨道交通达到22条、636.8公里。轨道交通成为北京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选择,日均客运量从1969年的2.3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54.4万人次,提高了463倍。

  1949年末,北京仅有公交运营车辆164辆、运营线路11条、长度77公里,每年客运量3000万人次。2018年末,北京公交客运车辆达到2.9万辆,运营线路1320条,线路长度3.5万公里,年客运量35亿人次。在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73%。

  城乡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北京不断完善,每个新城都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分别由1949年的1人和1.37张,增长到2017年的7.78人和8.36张。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40岁左右,增长到2018年的82.2岁,延长了一倍以上。

  北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1955年的200元左右增加到改革开放之初的300元左右。2000年和2008年,北京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万元。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7990元和26490元。2012年以来,北京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1.5%以内的较低水平。(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