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六百余名海内外旅游业界人士赴福建平潭采风

2019年08月22日 16: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平潭8月22日电 (彭莉芳)以“海洋游·海峡情·海岛行”为主题的大美平潭·千百行21日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启动,600余名海内外旅游业界代表和媒体人、两岸旅游摄影家、评论家及境外游客、友人等赴平潭进行为期两日的旅游采风活动。

  大美平潭·千百行由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主办,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第二届。

  迎着碧蓝的海水与温润的海风,参与人士先后探访坛南湾、长江澳风车田、北港文创村等平潭著名景点,感受这座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海岛。

  “自然景观非常美,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首次来平潭的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签证委员会执行董事萧勤建在“打卡”仙人井后对记者如是说。

  在北港文创村,萧勤建看到大陆乡村稳步发展的文创力量,惊喜于当地存留完整的村落原貌及年轻人注入其中的绘画、艺术雕刻等创意元素。

  平潭在台乡亲达数十万人,两岸既有同名苏澳镇,又有同名北厝村,近些年两岸民间的各类交往十分密切。许多台胞通过平潭这个窗口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

  福建两岸旅行社导游薛小燕此次带领台湾旅游团在平潭观光。已经往返闽台两地接待旅客三年有余的她,早在2011年就在平潭从事过导游工作。在薛小燕的印象中,那年赶上“平潭大开放”,海峡大桥也通了车,吸引许多旅客赴岚参观,但 “没接待过台湾人”。

  如今,台湾的游客来了一茬又一茬,有个人行,有组团来参加村里长交流会,还有“妈祖拜拜团”。“两岸交流多了”是薛小燕最直观的感受。

  相较于来平潭台湾游客的激增,更令薛小燕惊奇的是,“他们会叫我们帮忙开通微信支付,开银行卡、电话卡。” 薛小燕发现,从过去热衷于咨询平潭的人文景观,到如今关注平潭对台政策,现在来平潭的台湾游客不仅想做一名观光客,更“想要了解如何在大陆生活”。

  启动仪式当晚还举行了两岸旅行商对接大会和旅游共享推介会,向与会嘉宾展示平潭自然风光,推介平潭旅游资源及招商优惠政策。

  高雄市旅行公会理事长吴盈良表示,作为境外旅行商,通过此次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平潭国际旅游岛的独特魅力,回去之后会多多推广平潭的旅游资源,设计和完善更多的平潭旅游线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许永西表示,经过3年的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基础完善,兼顾客运和货运的旅游“海陆空”大交通网络已基本联通,“未来平潭国际旅游岛前景喜人”。(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