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700名香港青年“穿越”古蜀 感受蜀地文化

2019年08月26日 16: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香港青年“穿越”古蜀

  8月24日,参加交流活动的香港青年在成都杜甫草堂合影。当日,参加“四海一家·川港同行”交流活动的部分香港青年在成都开展形式多样的参观交流活动。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历史总是神秘而长久。掩映在绿树下的三苏祠是一座远古的中式庭院,苏宅古井,绿苔丛生,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

  8月23日~25日,近700名香港各界青年分四路入川,分别在成都、绵阳、德阳、广安和眉山感受蜀地文化和祖国历史。“认识一个地方应该用脚去丈量,而不是在网上download(下载)。”香港青年陈裕淦谈起这几日的感受。

  23日一早,三苏祠里种植的古树还沾有露水,就迎来它年轻的客人。许多香港青年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出自苏轼之手,内地志愿者说,现在是“共话一家亲”。

  另一路的青年此时正走进绵竹年画村。几个水盆和一排颜料摆在他们面前,一张张已有轮廓的年画变幻出不同的色彩组合。香港学生吴晓帆画的是扫地童子,“我用了一些阴影来营造层次感,还用了眼妆帮他弄成哪吒的样子,让他有一点喜感……可以学到一些中国画的文化。”他举着新创作的画说。

  绵竹年画源于北宋,色彩鲜艳明快,线条古拙流畅。在“5·12”大地震中,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遭到了沉重打击,年画村被毁殆尽,灾后人们迅速重建,其中也有香港奉献的一分力。

  画毕,人们举着各自的作品齐声用粤语表达:四川好靓,年画好赞,祖国最强。

  类似的呼声也在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响起。24日,年轻人举着国旗喊出:“开放四川,国际成都,我们好钟意你啊!”

  一位名叫陈海燕的团员在此地还有意外之喜,“这个色号香港一直缺货,能在这里买到我好开心!”她拿着一支在铁路港买的口红兴奋地说,“这里的价格比香港还要便宜。”

  在青神县竹编艺术博物馆,感慨变成惊叹。王露看到许多用竹子编制的包,惊讶于竹子竟然可以像一张纸那样薄。同行的陈海峰戴着无线耳机,墨镜别在胸前,他站在四川的竹海里说:“香港很少有这么大面积的竹林,这里给了我一个很难忘的回忆。”

  广安县的回忆,与他们熟悉的一个人物有关。邓小平1904年诞生在这里的一座普通农家三合院的北厢房,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看到他生前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品,19岁的香港青年李泳熹感受到的是亲切:“觉得我跟邓小平的距离好像更拉近了一点。”

  香港新家园协会董事会主席许荣茂来到邓小平铜像前,静默、鞠躬、献花。他说,“‘一国两制’这个伟大构思是他老人家亲自创立的,我们饮水思源。”

  在邓小平的故居,香港青年观看了纪录片《小平,您好》,并种下了树木,期待它长出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8月25日是香港青年罗艳鸿的18岁生日。此前,当地志愿者偶然听到这个消息,简单商量之后,便决定与她的两位好友“密谋”,策划一场他乡生日派对。

  25日凌晨刚到,志愿者们带着造型为熊猫的生日蛋糕,端着热气腾腾的长寿面敲开了罗艳鸿的房门,她在惊喜和感动中完成了终身难忘的成人礼。

  “爱意宽大是无限,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归途的大巴车上响起歌声,先是几个人,而后迅速汇成川港青年的大合唱,唱完《真的爱你》,大家又唱《朋友》《成都》,“年轻人聚在一起,气氛很活跃的。”志愿者乔振经说,有香港青年在徒步时告诉他,很喜欢这样一起交流一起拍照,大家虽来自天南海北,但聚在一起却这么开心。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