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柳林:黄河沿岸“枣”致富 吕梁山上说丰年

2019年10月09日 09: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太原10月9日电 题:山西柳林:黄河沿岸“枣”致富 吕梁山上说丰年

  新华社记者 张磊

  金秋十月,山西省柳林县黄河沿岸的吕梁山上,漫山遍野的枣林挂满了红玛瑙似的木枣。63岁的退休工人卫保章在枣树下挥毫泼墨,写下了“春华秋实”“国泰民安”的书法作品。

  “我从小吃着枣长大,对枣有种特殊的感情,感觉每棵树上枣的味道都不一样。今年红枣大丰收,红彤彤的枣多像我们现在欣欣向荣的日子啊。”卫保章对家乡的枣饱含深情。

  枣树在柳林被称作“铁杆庄稼”,有着千年以上的栽培史。近年来,柳林县推进新品红枣树栽植,发展大棚栽种、矮化密植,推进裂果防治,打造红枣集贸市场,研发红枣饮料等功能性食品,全面加快枣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枣林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3万吨。红枣产业已经成为柳林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

  刘阳平是柳林县三交镇的一位普通枣农,和枣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年轻时做过贩枣生意,开过土特产超市,承包过100亩枣园。2017年,他回乡成立合作社,带领家乡父老发展红枣产业,为社员创收40多万元,带动20户贫困户。2018年,刘阳平又成立了一家生态农林科技开发公司,在村里流转红枣林1000余亩。

  通过嫁接实验,刘阳平研发了新品种,发明了高温冷冻保鲜技术,大大延长了枣的保鲜时间。“今年嫁接了200亩,预计可收一万多斤果实,平均价格在每斤15元左右,目前已被几家红枣加工企业预订。”他说,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以木枣种植及加工、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的柳林沿黄观光旅游园区。

  为推动红枣产业发展,柳林县还在“建基地、举龙头、创品牌、深加工、拓销售”上下功夫。目前,全县已有120余家中小规模红枣深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原枣1.2亿公斤。全县红枣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左右。

  达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柳林县近年涌现出的红枣龙头企业之一,其60%的枣来源于本地。公司副总经理刘元平说:“政府不仅扶持奖励龙头企业、帮助推广品牌,还帮助企业招商引资、拓宽销路。”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