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只有熊猫和辣椒 他向台湾朋友讲述一个真实的四川

2019年10月11日 16:5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告诉台湾朋友一个真实的四川

  “我想透过这个活动告诉台湾朋友,四川不只有熊猫和辣椒”“我期待能通过实习提升自己的无人机拍摄技巧和采访技能,把更多四川故事带回台湾”……不久前,第三届台湾传媒大学生实习暨“大熊猫新视野”航拍体验活动在四川举行,经历15天实习的台湾大学生,不约而同地有了这个心愿:通过采访实践告诉台湾朋友一个真实的四川。

  这样的体验一生仅一回

  学上妆、学唱腔、学身段……来自台湾的江霓从未想过,这辈子她竟然有机会成为一名旦角,跟着川剧团的老师全方位体验川剧的魅力。“这么棒的体验,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同样,扮演小生的台生王柏伦入戏很深,体验结束后还迟迟不愿离开,拉着剧团的老师继续教他表演身段。两人都被演员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来到四川后,台湾学生对这片富饶神奇的土地展现出浓厚兴趣。大家观察、体验、记录着各种各样的四川故事。

  在雅安,台湾学生们开展大熊猫溯源、大熊猫保育与栖息地生态保护、大熊猫文化传播等相关内容的采访报道,并用无人机记录下漫山遍野的熊猫身影。雅安是台北动物园大熊猫“团团”“圆圆”的故乡,学生们一边感叹大熊猫们的憨态可掬,一边绘制了“两岸一家亲”熊猫油画。

  在台湾青年双创平台——华灿工场·成都空间,3位入驻空间的台湾青年从在川创业、就业和实习角度分享了他们在四川的生活和工作,并建议同学们跳出舒适圈,多到大陆走走看看。有台生表示,该平台提供的保姆式服务真的很暖心,回去后会把这些内容分享给想要创业的台湾朋友。

  川茶、三国文化、藏乡风情……各式各样的川味话题,都给台湾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深感不虚此行。

  换个环境验证水平能力

  “平时我只做过新闻类采访,但上镜做节目专访还是第一次。”在雅安电视台,江霓与另一位台湾同学余品洁现场客串起《雅安话周末》的访谈主播,与知名少儿科幻作家陆杨互动交流。对这个临时接到的实习任务,余品洁给自己的表现打80分。“这个体验检验了自己的临场反应能力,至少我在镜头面前没有词穷。”

  “角色的频繁互换,密集的采访行程,加上高强度的后期制作,难度很大。同学们克服困难、调整状态逐渐适应,很赞。”台湾传媒学子领队老师胡巧玲说,实习中接触到的新闻采访形式,同学们平时在学校里都有学习和参与。现在换了个环境,更能验证他们的积累和临时应变能力,很有意义。

  为了让台湾学生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四川日报新媒体中心精心筹划准备,初期先请大家了解融媒体平台的构成、运作模式和生产流程,体验无人机拍摄和AR等新媒体产品。此后,同学们被分成“团团”和“圆圆”两个组,分阶段参与实操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日报提供了温馨的“川越海峡”实习工作坊,为大家实习提供软硬件配套服务,并全程配备实习指导老师,从融媒体网络专题架构、美编、内容生产等各环节为台湾学生提供专业辅导,确保各小组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用台湾方式讲川味故事

  “‘团团串串乡’既有组名在其中,又有四川元素‘串串香’,以及‘串门回乡’之意……”在分组展示融媒体专题成果时,“团团组”组长林冠佑讲述了主题设计的内涵。“圆圆组”的专题则以“川梭2000公里遇见你”为题,以象征四川麻辣的红色作为主色调,专题内页面使用大熊猫底图,并搭配跳动的“泡泡”元素作切换按钮,与熊猫的萌态相呼应。

  图文报道24则,影音新闻播报17则,短视频31则,图片100余张……不论是哪一组的展示,内容都很丰富,尤其是用台湾方式讲川味故事的特点,获得专业评审点赞。“两个小组在选材、拍摄还是包装方面都很讲究,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感。无论工作效率还是专业度都值得赞赏。”实习指导老师喻茂对实习成果进行现场点评。

  经专业评委现场打分,最终“川梭2000公里遇见你”获得融媒体专题金奖,“团团串串乡”获得融媒体专题银奖。参加实习的台湾学生获颁“实习结业证书”。

  四川省台办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提升了传媒技能,也收获对四川的美好印象,发现了大熊猫和麻辣以外的四川元素。希望大家将来能把四川作为实现梦想的一个选项,来这里学习、就业、创业。”

  2017年以来,四川省台办携手四川日报新媒体中心和台湾旺报社,每年推出一个主题的台湾传媒学生航拍体验和实践活动,深受台湾学子喜爱。川报新媒体中心也成为台湾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之一。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