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今年前8月重庆民营经济新增减税151.2亿元

2019年10月31日 15:27   来源:华龙网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发挥着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自2018年11月,重庆市税务局推出23条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以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溢出,民营经济纳税人税收负担进一步减轻。来自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前8个月,民营经济新增减税151.2亿元,占重庆新增减税总额64.9%。

  减税降费提振企业信心

  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后,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11600户批发零售个体户,陆续收到了新的《定税通知书》,成为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税标准上调至每月10万元的直接受益者,全部实现增值税和附加税费零税款。

  “我们每个月销售额在6万元左右。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我们不用缴税了。相当于一个月多赚2000多元钱,想起来都觉得安逸!”扎根朝天门16年的老个体户邓传金开心地说道。

  “减税降费对个体户、小微企业是‘真爱’。”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朱明跃评价,公司旗下的猪八戒网服务平台上,有2000多万家服务商,大部分是个体户和正在成长的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对他们是实在的利好。

  云从科技是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成立不足5年时间,却已入选人工智能“国家队”。其创始人周曦表示:“公司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与精准发力的减税降费政策关系密切,2018年至今,仅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我们就共计减免税收4105.25万元。”

  对此,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胡元聪认为,近两年,民营企业发展步伐越来越坚实,特别是在创新升级、提振信心方面,释放出了较强的经济信号。全市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投资增长率6.6%,民营企业投资额较上年增长6.3%,与空前规模的减税降费及企业获利能力的提升不无关系。  

  多举并措巩固“税收共治”

  如何为民营经济纳税人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税收助力?如何帮助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今年以来,重庆市税务系统向全市广大民营经济纳税人“开门纳谏”,召开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近180场,与全市2600余户次民营企业共话税收、共谋发展。

  “我们传统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多经济新领域、新业态的冲击,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较为密集,特别是针对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细枝末节比较多,希望税务部门能够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指导。”今年6月,重庆海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俊聪在税企座谈会上说出了期盼,一周后,唐俊聪收到了税务人员送上门的《重庆市海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减税降费政策指引》。

  定制版税收指引,只是重庆市税务局问需解惑、助力民营经济纳税人发展的举措之一。今年“新税务、新服务”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中,重庆市税收志愿者服务队应运而生,高校专家学者、大学生、各行业财务人员等一批社会力量,参与到协税护税工作中,在推进税收普法的同时,收集、解决民营经济纳税人发展新期盼及实际疑难问题。

  与此同时,重庆市税务局减税降费特邀监督员队伍也建立起来,来自企业界、学术界、新闻界等领域共501名特邀监督员,进一步壮大了协税护税力量,巩固“税收共治体系”。

  191项涉税业务实现全程网上办

  在保障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有效落地的基础上,市税务局在优化办税服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持续提升民营经济纳税人满意度和获得感。

  在线下,8大类209个涉税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目前在资料完整、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前提下,一次办结事项已超过80%。今年以来,江北、南岸、渝北等多个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陆续建成投用,为临时有发票需求和处理紧急涉税事项的纳税人,提供了自助操作的实体环境,能满足多元化办税服务的个性需求。零接触、全天候、无人工、不打烊的办税方式,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窗口办税。

  在线上,6大类191项涉税业务实现全程网上办,90%以上耗时长或经常办的涉税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

  以发票业务办理为例,纳税人将节省更多时间。1-9月全市代开发票、发票申领业务通过网络办理,总计395万户次,线上发票领用业务替代率超过90%,纳税人单次发票申领时间平均缩短至3到5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税务部门还融入了重庆市政府打造的政务服务平台,开通了网上政务大厅和“渝快办”办税通道,在支付宝城市服务、金融机构移动平台等第三方平台开通了在线业务,纳税人、缴费人办事有了更多选择。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