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各界强烈谴责暴力升级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2019年11月14日 14: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香港各界强烈谴责暴力升级行为:

  暴徒企图瘫痪香港 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本报香港11月13日电 (记者连锦添、陈然)近日香港暴徒疯狂在街头和校园打砸抢烧,全港100多个地点遭到严重破坏及堵塞;有暴徒当街殴打、严重伤害不同意见的普通市民,有人公然向运营的地铁车厢内投掷汽油弹,各种破坏手段令人发指。香港各界对不断升级的暴力破坏和伤害行为予以严厉谴责,指出暴徒的行径远远超出“和平集会”“言论自由”的范畴,甚至远超文明和道德的底线,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11月13日会见记者时表示,暴力破坏、肆意攻击他人等违法行为绝对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法,亦没有出路,更不会得逞。他重申特区政府全力支援警队严正果断执法,呼吁社会各界人士要坚决发声,向暴力明确说不,与之“割席”。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12日发表声明,对暴徒的恶行作出最强烈的谴责。声明指出,近日暴徒的破坏行为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完全超越文明与道德的底线。民建联强烈要求特区政府全面推行止暴制乱措施,并呼吁社会各界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执法,确保市民安全,令社会尽快恢复秩序。

  香港中华总商会在声明中对暴徒肆无忌惮破坏社会安宁的恶行予以强烈谴责,促请特区政府尽快采取必要措施,严正执法,让社会重回正轨。

  香港工联会发出声明,对激进示威者为求个人政治目的不惜绑架市民、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予以最严厉的谴责,并呼吁全港市民与暴徒划清界线。香港工会联合会副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麦美娟直斥暴徒的暴力行为不仅破坏法治,更是罔顾人命、丧心病狂。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12日晚集体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暴徒变本加厉、无法无天、丧心病狂的行径;强烈要求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动用一切手段坚决制止暴力行为;强烈呼吁香港立法、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切实承担止暴制乱的共同责任,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发表声明,强烈要求特区政府依法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尽速止暴制乱,让香港回归法治、重回正轨。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也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坚定支持香港警方为维护市民安全及社会秩序所采取的一切执法手段,呼吁各界共同支持特区政府采取一切措施止暴制乱。

  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前局长黎栋国表示,暴徒视法律如无物,袭击对象更扩展至广大市民,实在穷凶极恶。他呼吁市民人人坐言起行,守法依规,止暴制乱,积极举报、喝止、远离暴力分子,弃绝暴力。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表示,香港已经遍体鳞伤,香港市民不分阶层、无分颜色,都是受害者。反暴力、护法治、保家园是所有爱护香港市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止暴制乱到了关键时刻,所有希望香港好的人都必须携手同行,以正制暴,齐齐发出正能量。

  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表示,一些打砸烧的黑衣蒙面人是来自香港本地高校的学生,这是香港教育、法治的悲哀!香港的未来绝不应让这些暴徒毁掉,拯救香港是每位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有部分香港中学生被煽动参与罢课及暴力冲击、部分大学生在多家大学校园内四处破坏等恶劣行为,香港多个教育团体发表声明予以强烈谴责。香港教育评议会执委会强调,为了让全体师生在安全、无惧的环境下教书学习,学校及特区政府必须各按权限,正视并从速严正跟进,按法律与校规处理有关事件。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发表声明,对发起罢课及针对教师回校上课的堵路行为予以严厉谴责,指出这些行为严重破坏学校的正常运作,更可能危害学生安全,促请立即停止。

  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李家超13日上午会见记者时表示,香港任何地方都受香港法律规管,没有一个地方包括大学是法外之地,任何人在香港犯法,警方有责任采取行动。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