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中国发展迎来新增长极

2019年12月03日 13: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去年11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发布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专家指出,《纲要》作为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成为中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六大目标引领发展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发展的内生需要,也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未来,长三角地区会呈现一个怎样的发展格局和面貌?《纲要》对此作出了规划。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纲要》的重点规划方向在于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

  《纲要》强调,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张建平认为,由于各个地市之间均衡发展的格局态势比较明显,各个地市发展实力较好,因此长三角地区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可行性非常强。

  《纲要》提到,要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张建平认为,要将协调互动发展落到实处就要通过创新驱动,加大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用自贸试验区引领整个营商环境的改善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的提升,用高水平的发展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

  《纲要》还提出,要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张建平看来,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产业分工协作要求小城市跟上大城市,大城市引领带动小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两个“轮子”支撑高质量发展

  《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张建平指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基础非常好,在全国的经济总量当中占比比较高,形成了一大批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百强县市占到全国的一半,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有比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而《纲要》中对长三角地区未来的规划也将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建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生态环境明显的提升。“基于目前的规划,长三角地区今后要成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张建平说,“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第一家自贸试验区的所在地,今后要继续通过改革开放打造新高地。”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差异化发展非常重要。”张建平认为,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来促转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促进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政企关系的重塑和营商环境的变化,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用服务化和高技术化这两个“轮子”来支撑起未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张建平表示,“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朝着世界高标准湾区的建设方向和发展状态不断推进,将成长为中国非常强劲的增长极,同时也是面向‘一带一路’的辐射极。”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