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机遇融入京津冀“朋友圈”

2019年12月20日 11:01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生态环境恶劣曾是晋北阳高县的最大标签。而如今这里西红柿、杏果、小杂粮、生猪养殖四大产业红红火火,正加速成为京津冀的“菜篮子”“肉案子”。

  产业,长期是阳高短板。早在明朝当地就有人写了一首《劝种杏树歌》:“故里怎把穷皮剥?……君不见,谁家有杏林,不愁饿扁肚!”不只是杏果,阳高的小杂粮、玉米都量丰质优。但上述优势却从未形成强势,既没有龙头企业,更没有一个喊得响的品牌。产业之困,让阳高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118个贫困村、22.1%的贫困发生率足见“穷根”之深。

  市场决定产业,产业需要能人,市场和能人在哪里?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出了答案。2014年阳高所在的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阳高抓住时机主动出台政策,吸引京津冀广阔天地中的“金凤凰”。很快,北京新发地来了8位蔬菜营销大王,“包圆”了全县年产蔬菜的营销;北京一家投资公司落地了1.93亿元文冠果种植项目,带动9村1984户增收;跨国企业正大集团也看重了这里的区位优势,准备落地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随着视野打开,不仅农业获得源头活水,工业和第三产业也焕发了生机。随着大张高铁、京张高铁的通车,进入北京1.5小时交通圈的阳高还将借助冬奥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今天的阳高已经成功实现了“摘帽”,“4+N”的产业扶贫模式蔚为大观,为京津冀周边提供借鉴。京津冀的协同开放也是周边省市寻找发展新动能的良机。在乌兰察布,北京市11个区的卫健委已对其11个旗县区卫健委实现一对一帮扶;在聊城,种植业比重偏高的劣势,因丰富首都“菜篮子”而成为优势;在阜新,休闲、养生等服务产业将借助京沈高铁成为北京的“后花园”。京津冀用智力资源、市场、基建搭好的舞台,欢迎周边的地市登台亮相,实现对“协同”的升华。

  独行快众行远。越来越多地区分享到京津冀辐射红利,正是三地协同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相信,随着三地协同迈向深入,对于中国北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愈发显著,会给更多人带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鲍南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