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6地计划1月份发行地方债7612亿元 逾九成为专项债

2020年01月16日 08:34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包兴安

  地方债“供货”进一步加快。《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统计,截至1月15日,陕西、广西、深圳、厦门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计划1月份发行地方债规模达7612.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583.4亿元,专项债7028.9亿元,全部为新增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李克强指出,一季度经济表现对全年走势、市场预期具有“风向标”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继续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积极主动务实作为,已明确的工作要早启动、抓紧做,力争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加快发行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在建工程建设和具备条件项目及早开工,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这释放出加快专项债发行的积极信号。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1月份的专项债发行量远超2019年1月份的1412亿元,发行速度明显加快,有助于支撑基础设施投资。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月14日,共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已发行地方债规模达3355.6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发行11亿元,专项债发行3344.65亿元。

  从已发行的一般债券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发行一般债券11亿元;从已发行的专项债券看,河南省发行专项债519亿元、四川省发行专项债507.38亿元、云南省发行专项债450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行专项债136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行专项债105.41亿元、青岛市发行专项债80亿元、河北省发行专项债217亿、江西省发行专项债527亿元、江苏省发行专项债344.65亿元、深圳市发行专项债160亿元、湖南省发行专项债236.21亿元、辽宁省发行专项债62亿元。

  从披露的用途来看,专项债主要投向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等领域。

  例如,1月13日,江西省发行527亿元专项债,一次性将中央提前下达江西省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全部发行完毕。据江西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行的专项债券资金主要用于交通领域、红色旅游、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惠民生工程建设、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江西省财政厅将第一时间拨付下达债券资金,确保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早开工、早见效”,为全省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1月13日,深圳市发行160亿元专项债。深圳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债券资金投向结构进一步优化,债券资金用途严格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和财政部有关要求,优先安排具备落地条件,或已开工、能够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重点向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倾斜。

  丁臻宇表示,2020年专项债不再投向土地收储和房地产相关项目,只投向基建。这和2019年仅有24.1%投向基建截然不同。对于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等能源项目,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形成利好。

  在广发证券分析师郭磊看来,今年年初专项债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发行规模扩大,发行节奏前倾,与此次地方项目筹备时间较为充足有关;二是投向基建的比例大幅提高,将更能集中发挥效力;三是额度倾斜于南方地区,具备冬季开工条件。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