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2019年促消费初现成效 2020年政策将再加码

2020年01月19日 17: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9日电 (谢艺观)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已经出炉,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8%,保持平稳,乡村消费增速继续跑赢城镇消费。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促消费政策再加码,2020年消费将继续平稳增长。

  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19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至此,消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

  同期,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11.0%,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的是,汽车销售回落等因素影响下,2019年国内消费增速有所放缓,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度降至7.2%,但到2019年11月,消费增速开始有所回升。

  根据官方的数据,2019年,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72260亿元,增长9.0%。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一数据还不能很好的体现国内的消费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说,“现在整个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服务消费占比和增速快速提升,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的是实物消费。”

  乡村消费增速继续跑赢城镇

  2019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317亿元,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增长9.0%。乡村消费增长继续高于城镇消费。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说,乡村消费增长之所以快于城镇消费,收入增速是重要影响因素。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为6.2%,高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5%。

  “乡村消费快速增长还得益于城乡一体化、农产品上行带来的红利。”拼多多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物流、冷链系统、支付、电商平台的发展等击破了原来的城乡信息、消费品类壁垒,城乡消费意识和习惯趋同。

  这一趋势得到来自电商平台数据的佐证。去年双十一,京东低线级市场的全面屏电视和厨卫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2倍,冰箱、洗衣机成交额增长1.5倍,小家电增长1.8倍。

  “年货节高质平价产品乡村、低线市场的购买量,比一二线城市高10%左右。”拼多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乡村地区家用取暖器、绞肉机、咖啡机、微波炉、扫地机器人等需求增速超过一二线。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手机,以及智能电视的乡村市场购买增速也明显加快。”

  “乡村的消费升级将持续深化,品牌的工业品、国潮产品将持续渗透。”拼多多该负责人称。潘向东也认为,网络购物更加便捷、道路更加完善、物流覆盖更加全面,厂商渠道逐渐下沉,“农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2020年,中国促消费政策将再加码

  为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推动消费稳定增长。近日,多部委纷纷释放了一揽子“促消费”的利好消息。

  来自2019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媒体吹风会的信息,2020年中国促消费还将再加码,将从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升级、满足服务市场升级需求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潜力。

  汽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司长胡剑萍表示,商务部将从汽车流通全链条着眼,积极推进汽车流通改革,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在文旅消费方面,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称,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推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改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等八项工作。

  消费政策“组合拳”刺激下,消费前景将会如何?“促消费的中长期政策对刺激消费缓慢发挥作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预计2020年消费增长8%左右,继续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能。

  “2020年,地产竣工持续修复将带动家电、家具等消费品需求;汽车行业景气度触底回升,叠加低基数,汽车销售增速或继续回升。”在潘向东看来,加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中枢上移,未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增速中枢也可能抬升,这将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稳定。(完)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