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大力度帮助中小企业 香港银行业推出金融支援措施

2020年02月20日 16: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加大力度帮助中小企业

  香港银行业推出金融支援措施

  本报记者 张 盼

  香港金融管理局近日公布,鉴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金管局已协调香港银行业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支持措施,协助其抵御疫情冲击。

  金管局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疫情发展,与香港银行业商讨合适措施支持中小企业。银行公会欢迎业界推出相关措施,纾缓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并解决市民燃眉之急,同时鼓励银行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相应支持,与客户共克时艰。

  金管局日前召开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协调机制特别电话会议,商讨业界如何因应最新发展、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客户。与会银行认为疫情对中小企业带来冲击,增加现金流压力。受影响的中小企业众多,涉及层面广泛,除零售、餐饮等已经深受经济下行影响的行业外,其他包括进出口和运输行业的中小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根据最新情况,香港8家与会银行已响应金管局呼吁,推出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余下2家与会银行将于短期内推出相关措施。有非与会银行也响应金管局呼吁,推出不同措施与客户共渡难关。

  香港银行业陆续推出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包括向企业提供延迟还款及贷款展期、向个人客户提供按揭还息不还本等。另外,有银行提供无抵押贷款产品供中小企业应急,增加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并设立特快审批通道处理贷款申请。

  有银行同样推出针对个别行业的纾缓措施。进出口行业方面,一些银行延长贸易融资还款期配合被疫情拖长的贸易周期,并容许客户申请把贸易融资额度暂时转为现金透支额度,让客户可以更灵活地调配资金。运输业方面,有银行已经向部分受影响客户,包括的士和小巴营运商安排还息不还本安排或贷款展期。

  特别电话会议还讨论了银行如何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客户。所有与会银行均已经或将于短期内推出纾缓个人财务困难的措施,包括容许住宅按揭贷款暂缓偿还本金、减免信用卡借款费用等。

  就住宅按揭贷款暂缓偿还本金的安排,金管局在会上表明,尽管银行在正常情况下须遵守住宅按揭贷款期不超过30年上限的监管要求,但如果客户有特殊需要,银行可以根据个别情况弹性处理贷款年期上限。

  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在会上表示,鉴于银行为借款人提供“还息不还本”或贷款展期的安排,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也会允许使用“按揭保险计划”的借款人申请这些措施。

  就具体银行而言,率先推出抗疫金融服务支持措施的中银香港,自推出多项防疫抗疫支持措施以来,已接获超过3000宗查询,主要围绕物业按揭贷款延期还本、“中小企业抗疫专项贷款计划”等,而申请按揭延期还本的客户,主要从事零售、餐饮及旅游业。

  另一中资银行工银亚洲,继早前推出多项纾缓措施后,近日宣布加码推出针对本地中小企业的第二轮纾缓措施,包括豁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计划”首年保费及手续费,延长中小企业循环贷款还息周期等。

  早前推出商业客户支持措施的汇丰香港,近来进一步推出一系列减轻个人客户财政负担措施,包括住宅按揭“还息不还本”,该行同时为任职航空、酒店、饮食及零售业的个人客户设立支持贷款,上限3万港元,还款期最长2年,申请条件设最低入息要求5000港元。

  恒生银行早前公布支持商业及个人客户,包括进出口贸易贷款还款期延长,商业抵押贷款及物业贷款还息不还本等一系列纾缓措施。其他推出针对中小企业支持措施的银行,还包括渣打、中信银行、花旗银行、星展银行等。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林建岳称,今年上半年香港零售饮食业低迷,就业市场受到影响,预计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质性影响有可能高于非典,若疫情在年中前好转,下半年将全力协助中小企业拓展新商机和多元发展业务,包括从大湾区进军内地市场及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等。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