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03月10日 14:10   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至2019学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普通中等学校929所,普通小学698所,特殊教育学校31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有所增加,毕业生数有所减少(见表17)。全市共有49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60万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6.49万人,毕业全日制研究生4.5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新生入学率达99.7%。

  至2019学年末,全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9所,在校学生11.62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33所,在校学生8.68万人;民办小学111所,在校学生10.56万人。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4所,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726所,老年教育机构287所。全市共有校外教育机构23所。其中,青少年活动中心(含少年宫)19所,少年科技站3所,少年之家1所。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1500亿元。全市科技小巨人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共2155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16家。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5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12848家。全年共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167.24亿元,享受企业数3339家。落实技术先进型企业减免所得税额6.60亿元,享受企业数169家。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822项,比上年增长25.3%,认定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0%。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2940项。

  全年专利申请量17.36万件,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发明专利7.14万件,增长13.8%;实用新型专利8.06万件,增长15.9%;外观设计专利2.16万件,增长20.5%。全年专利授权量为10.06万件,比上年增长8.8%。其中,发明专利2.27万件,增长6.6%;实用新型专利6.16万件,增长10.9%;外观设计专利1.62万件,增长4.3%。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0.32万件,比上年增长28.0%。至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12.98万件,比上年增长12.9%,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为80.9%,位于全国第三;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5件,增长12.7%。

  全年商标申请量为43.88件,比上年增长7.3%,位于全国第六;商标注册量为36.10万件,同比增长23.8%,位于全国第六。至2019年末,商标有效注册量达147.26万件,增长28.1%,位于全国第五;商标活跃度(每新增1户市场主体同时新增注册商标)达到0.84件,增长15.1%;商标集聚度(每万户市场主体等的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到5450件,增长21.3%。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36324件,比上年增长67.9%;合同金额1522.21亿元,增长16.8%。

  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开板运行,受理205家企业上市申请,70家企业成功上市,筹资额达到824亿元。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集聚了2422家服务机构31165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内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二届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7大板块350余项活动,42台96场参演剧目中全球首演7台、亚洲首演6台、上海原创8台;500余个演艺项目达成交易意向。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建成。“文化进地铁”推出19列地铁文化列车、20余场文化长廊、100场音乐角演出;“文化进机场”在浦东和虹桥机场艺术馆推出4场展览。深化“建筑可阅读”等品牌,黄浦、静安等6个中心城区开放历史建筑1237处,设置建筑二维码1827处,推出327种建筑可阅读文创产品和87条建筑微旅行线路,全年接待游客1830万人次。建成程十发美术馆、上音歌剧院等文化设施,完成隧道调频广播工程、市级广播电视发射塔基础设施运维工程。全年共出版报纸7.84亿份、各类期刊0.74亿册、图书5.33亿册;摄制完成102部影片。

  至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610所,卫生技术人员21.33万人(见表18)。全年全市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次2.82亿人次;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3.06‰;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51/10万,其中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25/10万。

  

  注:卫生机构数中含部队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的分支机构。

  “量质并举”推进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签约居民756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30%,签约居民年内门诊就诊70%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5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签约社区就诊率4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儿科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增加到276家,其中提供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到125家。首批28家综合医院儿科门急诊建设基本完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增500张儿科床位投入使用。全年累计抢救危重孕产妇652例、危重新生儿4638例,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9.2%和90.3%。

  顺利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建10个医疗急救分站”,全市急救分站增至174个,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2.4分钟。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建成85家智慧健康驿站。大力推动医疗机构间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医学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37家市级医院之间率先实现35项医学检验和9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互联互通互认,并逐步向区级公立医疗机构扩展。医保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三省一市主要医疗机构,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覆盖医疗机构超过5000家。

  年内成功举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163场。成功举办F1第1000站、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上海赛区比赛和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共开展赛事活动近6000场,参赛市民330万余人次。在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共获得12枚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实现金牌数与奖牌数双料第一,连续四届蝉联金牌榜第一;在全国第二届青运会上获得73枚金牌、72枚银牌、76枚铜牌;上海男排实现联赛五连冠;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获得中国足协杯冠军。完善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功能,建成市民体育公园一期(足球公园)。在公园、绿地和社区中新建改建112条市民健身步道、76个市民球场、345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

  十三、人口和就业

  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6.9万人,出生率为7.0‰;死亡13.3万人,死亡率为5.5‰;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9.2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12.5万人,死亡率为8.6‰;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6岁。其中,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8.91万个(见图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16.84万个)。全年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3579人,新消除零就业家庭391户。全年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1339人,其中,青年大学生6966人;帮助8698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全年共完成职业培训106.64万人。其中,农民工职业培训44.6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4.18%。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3%以内。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42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15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95元,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605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272元,增长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449元,增长12.4%。

  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2平方米。

  至年末,全市共有1589.57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77.1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420元提高到248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21元提高到22元。

  至年末,全市共有1540.69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349.8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加快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街镇全覆盖。年内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8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3家和社区老年助餐场所217个。新建养老床位7202张,改建1485张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改造89家郊区农村薄弱养老机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惠及49.3万老年人。至年末,全市部门共有养老机构724家,床位15.16万张。其中,由社会投资开办359家,床位6.65万张。全市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720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场所1020个。

  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对648家企业发放1.12亿元社保补贴,惠及残疾职工1.3万人。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15亿元。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96亿元,惠及9.03万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19亿元,惠及21.81万残疾人。

  全年各级政府支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9.18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3亿元、特困供养金0.8亿元、粮油帮困0.81亿元。

  十五、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1079.25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84.7%;二氧化硫年日均值7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均值45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日均值3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42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年日均值0.7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达标率92.9%。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34.3万立方米,比上年末提高2.6%。全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达40200吨/日,其中焚烧19300吨/日、填埋15350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5550吨/日。全年干垃圾清运量647.18万吨,下降17.5%;湿垃圾处理量272.03万吨,增长88.8%;可回收物收运量147.79万吨,增长4.3倍;有害垃圾处理量219吨,增长5.0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建成两网融合回收点1.5万个、两网融合回收站201个、两网融合回收场10个,建成8个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

  全年完成新建绿地1321.02公顷,新建林地11.3万亩,新建城市绿道210.14公里,新建立体绿化40.63万平方米。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核心段贯通,外环绿道浦西段基本贯通,持续推进建设市级重点生态廊道17条(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7.6%。至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4平方米,城市公园数达352座,林荫道达245条,湿地保有量46.46万公顷。

  十六、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

  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427起、死亡45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2.6%和26.3%。其中,工矿商贸事故185起,死亡200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死亡事故228起,死亡234人;生产经营性火灾死亡事故7起,死亡11人;水上交通死亡事故5起、死亡5人;农业机械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渔业船舶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全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14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1.498/10万。

  全市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8.1%。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得分为86.2分,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得分为83.9分。全年共接到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3起,中毒人数65人(无死亡),中毒发生率为0.27例/10万人,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年共收到食品类投(申)诉、举报和咨询71915件,比上年减少41.5%。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7981起,罚没金额1.34亿元。

  说明: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对各地区2018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的修订结果,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修订为36011.8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331.95亿元,增加幅度为10.2%。根据国家统计局反馈的统一核算数据,以修订后数据为基数,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38155.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本公报中涉及2019年增加值增幅的数据均以上述修订后数据为基数。

  3.上海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1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数据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4.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国有或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口径计算。

  5.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部分,是本市根据国家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品目录进行的行业划分。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均为规模以上口径。

  6.城市商业综合体是指以区域为中心、以购物中心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面向各类消费人群,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建筑综合体。城市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由企业有计划地管理运营,有统一的名称,如XX中心、XX广场、XX城等;(2)涵盖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商品零售业态,以及餐饮、文化、娱乐、健身、游艺、培训等两项及以上主要服务业态;(3)营业面积一般不少于1万平方米、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商户一般不少于50个。

  7.自2019年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单列的股票、债券成交金额仅指现货,不再包含回购;公司债发行金额包含资产支持证券。

  8. 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

  9. 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10. 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包括银行间本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成交额。自2017年起,各市场成交额按单边计算 (2016年统计公报中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按双边计算,为17.44万亿元)。

  11. 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一年的9月1日(学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学年末)。

  12. 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上海选取6000宅(户)城乡居民家庭,直接开展调查。2015年起,发布城乡可比的新口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 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是国家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AQI监测体系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六项污染物指标。2019年起,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状态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改单,监测数据与历年已发布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新设企业数据来自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上海市财政局;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认证、设施粮田、市级蔬菜标准园、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据来自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邮政数据来自上海市邮政公司和上海市邮政管理局;星级宾馆、旅行社、A级旅游景点、红色旅游基地、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收入、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电影数据来自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市文物局);电影数据来自上海市电影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证券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数据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金融期货数据来自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银行间市场数据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黄金数据来自上海黄金交易所;保险数据来自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上海海关;电子商务、城市商业综合体、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经济合作、对外承包工程、派遣劳务和展览会数据来自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数据来自浦东新区统计局;航运、轨道交通、民用汽车数据来自上海市交通委员会;黄浦江两岸岸线、商品房开发、销售、存量房交易、规范房地产市场、居民居住、旧区改造、燃气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自来水数据来自上海市水务局;城市信息化数据来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教育数据来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数据来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利和商标数据来自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档案馆数据来自上海市档案局;出版数据来自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上海市体育局;就业、养老保险、最低工资数据来自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养老机构、低保数据来自上海市民政局;环保投入、空气质量数据来自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城市污水处理数据来自上海市水务局;城市绿化建设、市容管理、生活垃圾处理数据来自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数据来自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和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