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租客交的房租去哪儿了?疫情下中介公司玩起租赁套路

2020年03月24日 09:20   来源:华西都市报   

  租客交了房租 房东却未收到

  疫情下中介公司玩起租赁“套路”

  一面收了租客的租金,另一面却不给房东打钱,中介公司的“套路”又在上演。六年前,郑晓(化名)将自己位于成都武侯区双元街泰庄花园小区的一套面积一百余平方米的房子,委托给成都川华居鑫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出租,并约定租金按一季度7800元给付。

  这期间,房子不知道转租给了多少人,房屋的结构也被改变。直至2020年2月,该中介公司停止交租,郑晓才察觉到异样,她联系了租客。租客称,他们的租金很早就交给了中介公司,租期有的约定到今年4月,有的至6月。而现在,不仅中介公司联系不上,房东还要求收房……

  房东发愁

  联系不上中介收不到房租

  22日,记者在泰庄花园小区见到郑晓,她正为房子的事发愁。

  据她介绍,2014年,她将名下一套建筑面积113.09平方米的房子,委托给成都川华居鑫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全权代理出租。

  “当时该公司人员说房子可能会被隔断,我也没过多在意,想收房时再恢复原样就行。”于是,郑晓与这家公司签订了房屋出租委托代理合同。

  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房屋三个月的租金为7800元,一季一付,出租时间为五年,从2014年8月12日至2019年8月12日。中介公司需要每次提前30天付清下一次房款。

  其中,在租赁期内,物业管理费、房屋租赁税和有线电视初装费由郑晓承担,水电气等费用由中介公司承担。

  这五年来,郑晓收着租金,似乎一切正常。到了出租期满约定的收房时间,中介公司称要续租,并继续把钱打到郑晓账号,她同意了。

  但从今年1月份开始,中介公司先是以压力过大为由,希望郑晓减免租金。对此郑晓表示理解,并减免了部分租金。但从2月份开始,中介公司不再给郑晓续交租金。

  郑晓试着联系过该公司负责人,“刚开始他们还接电话,说会处理。后来就说没钱了,不知道怎么办。”再后来就联系不上了。

  郑晓后来才得知,中介公司已将租客的租金收到了4月和6月。

  租客无奈

  交了租金却没有房住

  当郑晓来到自己的房子后才发现,原来并非如中介当初所说,会定期对房屋进行维护、妥善管理。一套三的房子,客厅被隔断成套四,且房间里被弄得乱七八糟。

  租住该房的租客刘女士称,她从中介手中租下其中一间卧室,租金每月750元,押一付三,租赁期从2019年10月28日至2020年4月27日。目前,由于房东要收房,又联系不上中介公司,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外一间卧室的租客周女士说,她的孩子在附近读书,当初是通过网站找到中介公司租下这处房子的。其间,中介公司并未履行合同中的承诺,“比如平时电器坏了需要维护之类的,中介根本不管。要交房租时才能联系上他们。”

  据租客与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的短信聊天截图显示,该工作人员称他在老家湖北孝感,现在无法回来,希望租客联系一下他的老板。

  随后,郑晓和租客们分别通过电话、微信和短信的方式,联系中介公司负责人,但并未得到回应。记者也多次拨打电话联系该公司负责人,但都显示无人接听。

  双方达成协议

  房东收房,租客搬离

  郑晓在网上搜索发现,与她有同样遭遇的人不少,有人直言该公司是“骗子公司”“套路公司”。

  郑晓到派出所报案,得到的答复是:她暂时不能让租客搬走,因为合同处于有效阶段。至于她和中介公司的纠纷,可以走法律途径起诉。

  郑晓与租客协商了两个方案,一是租客直接与房东续签,按月给付租金,也不用交押金。另一个是租客在一星期内搬走。

  目前,双方已达成解决协议:租客在3月27日前搬离并交还钥匙。此后他们与川华居鑫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纠纷分别解决,各自追回欠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宋潇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