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公共租用的自行车是用来出行的,也是用来晒图的。如果搜索其名Ubike,跳出来的往往是美食美景,当然还有喜欢晒照的美女。因为台北的自行车道分两大类,一类是市区方便出行的,一类是沿河岸供休闲运动的,“去骑车吧”成为大家假日相约的重要选项。
台北的公租自行车Ubike,U在图标上被设计成一个嘴角上扬的笑脸,但如果你习惯了随骑随停,还真笑不起来。一位北京的同行怕采访堵车,看见黄色的Ubike就刷开了骑到目的地,可是他半天找不到地方还车,只好推着车转来转去,结果成为迟到最久的人。Ubike定点租还,自行车与车桩绑定,要刷卡才能从车桩上拉出,也要找到车桩才能推入结算。只有捷运(地铁)站、某些公园、知名地标才有站点。
凡事都有两面,定点租还让使用者不能随心所欲,但不会因乱停乱放妨碍交通,也能让维修工人及时检修,降低坏车率。从这个角度来说,使用者享受了用车便利。记者在疫情期间尽量使用Ubike出行,在台北哪怕是很偏僻的租车点都没遇到过坏车,还可以下载个APP查询最近的站点,免除不能随停的麻烦。
Ubike的支付方式是公交卡,也就是捷运悠悠卡,先把悠悠卡和手机绑定,就可以刷卡取车、还车、付费了。计费方式是4小时内每半小时10元(新台币,下同),4—8小时每半小时20元,超过8小时每半小时为40元。还有就是界线问题,台北、新北(原台北县)交错相连,所以租还车不限制,但如果您骑出了双北还车,那就要额外加一笔数百元的调度费。不过,那也不是一般人的体力所能到的啊!
台北多水景,歌曲就有《流浪到淡水》、“一样的月光,一样地照着新店溪”等等。除了最大的河流淡水河之外,汇入淡水的基隆河、大汉溪、新店溪、景美溪都在台北蜿蜒出灵动的曲线,台北市沿这些水岸建设了自行车专用道,并结合岸边原生林地和人文资源建设公园、休息站。这些专用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河滨,不同的前缀代表不同的路线,至少有10条河滨骑行道。
既然是专用道,机动车禁止入内,有的美景地段还另辟窄窄一条“行人道”,以树木和草地相隔,人车分离,骑行者充分体验一路畅通。令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河滨专用道供骑行者使用的流动厕所、休息座椅设置充分,但不设餐饮店、商店,偶见食品自动贩卖机,假日时有的公园有临时小吃摊位。这样既保障了河岸的清洁宁静,又令骑行者完全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
沿河岸骑行,苇丛芒花、水鸟榕荫,时时入画。骑行者也可停在河滨公园溜娃、野餐,可根据路边的指示牌辨识鸟类植物,还可按路标暂时驶离去看市区的景点。
台北Ubike公办民营,2009年试运营,前三年惨赔,以至引起台北是否适合发展公租自行车的讨论。反对方认为,台北高温多雨,全年一半的时间有雨,不宜自行车出行,没有买方市场。但台北市评估后认为台北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停车位一位难求,也再难拓展。绿色出行既是发展方向,对出行难也不无小补。在企业犹豫是否续约经营时,台北市放出优惠大招,增加租用点、首骑前30分钟免费、打造市内三横三纵自行车专用道,并投放大量广告。第四年,Ubike开始赢利。
今年,根据合约,台北市政府按年收入15%分成就能进账3亿元,台北每辆Ubike每天平均周转15次。Ubike的逆转胜原因是多方面的,记者从使用者角度观察,一是运营有序,每天每个站点都有穿制服背心的工作人员在检查车辆,有一天下雨,记者在中山捷运站附近的停车点看到工作人员将故障车辆取出放在一边。记者询问他能否雨停再工作,他回答说,必须定时定点完成工作,与接故障车和送新车的同事衔接上;二是付费方便,用交通卡租车付费,不用依赖网络,不会使用APP的人也能操作;三是提升服务,Ubike车上设有临停的钥匙,如果你停车买东西、上厕所、或在河滨公园休息拍照,可临时锁车。此外,Ubike的车筐、车灯、三档变速也令骑行体验更愉快。
在台北骑自行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城市,也可以思考一下共享经济的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