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代表委员热议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05月11日 10:17   来源:云南网   

  “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承载着太多人的努力。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实现13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净脱贫、3005个贫困村出列、33个贫困县申请脱贫摘帽。至此,我省累计有7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贫困县总数的89.77%,离全面完成目标更近一步。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划重点,想策略,热议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措施与成效。

  周平代表介绍,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是民族直过区。2014年全县贫困乡(镇)占比达50%,建档立卡贫困户1.11万户,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5年多来,沧源佤族自治县通过开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措施,累计脱贫11627户4325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5%降至2019年的0,贫困村退出率达100%。

  “接下来沧源县将围绕打造若干‘亿元产业’目标,持续提质增效核桃、橡胶、甘蔗、茶叶、烤烟、生猪养殖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肉牛养殖、沃柑、竹木产品等新兴产业,打响‘佤’字头系列品牌,同时抓实劳务输出就业、持续巩固基础保障、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以全新面貌推进乡村振兴。”周平说。

  “丘北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农业县,也是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杨波代表说,2014年以来,丘北县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产业、就业、饮水安全等惠民项目,实施了2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7797名干部职工挂包帮扶17621户贫困户,全面改善了群众生活生产条件。

  杨波说:“当前全县尚有173户836人未达到脱贫标准。丘北县将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机制、贫困动态帮扶机制,聚焦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饮水安全等8条措施,开展责任压实、挂牌督战、抽查复查、督导督查、资金保障等专项行动,确保今年6月底前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宋光兴委员表示,保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压实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压实行业部门具体责任,压实挂包单位帮扶责任等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保山市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将要面临的困难。”宋光兴说,“虽然有较多困难,但我们将拿出攻坚决战的勇气,向最后的堡垒发起总攻。”

  聂明委员说:“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协强化政治担当,注重系统谋划,不断增强做好脱贫攻坚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全州2787名委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形成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有技出技助推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委员优势,聚焦政协系统脱贫攻坚助推行动献计出力,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组织全州政协委员持续深入开展‘七个助推’‘十个一活动’,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坚定不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聂明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论述,我感触很多。”黄自丽委员说,“武定县是我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889户101585人。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脱贫摘帽的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4年至今,累计减贫24926户98514人,共有116个贫困行政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38.7%降至1.25%,日前,已公示拟退出贫困县序列。”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