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印发实施《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16项举措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2年,打造2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对《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陈鸿宇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施方案》以“提质增效”为发展主线,聚焦广东工业部分园区存在的“乱散小低”问题精准施策,抓住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助于广东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聚焦“乱散小低”
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
南方日报:工业园区是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您对《实施方案》总体评价是怎样的?
陈鸿宇:《实施方案》的时效性、针对性都比较强。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广东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此前已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已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工业园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广东出台的《实施方案》内容精准,抓住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工业园区切入,可以把政府的行政资源、研发创新资源、对外开放资源等,更加集聚于工业园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一方面,《实施方案》的印发时机非常及时,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的背景下,广东通过抓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新局。如果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都能够复工复产,达到原有生产供给水平,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助于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广东工业园区发展存在哪些不足?《实施方案》是否切中工业园区发展中的痛点?
陈鸿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工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对广东产业体系的构筑和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但是在一定时期和空间内,也呈现出一些“乱散小低”等问题。
具体而言,“乱”表现在部分园区的区域功能分工不明显,一哄而上围绕热门产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散”主要表现在部分园区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布局分散,园区内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小”是由于各级政府都要做园区,一些园区规模小,无法做到标准化建设,配套跟不上制约自身发展;“低”是指部分园区发展水平发展和质量偏低,创新力量不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这些问题是在工业园区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也成为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实施方案》有的放矢地针对上述4个问题提出了16项具体举措,同时明确发展目标和主体责任。总之,有目标、有路径、可检查、可考核,《实施方案》切实可行。
围绕“提质增效”
抓住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牛鼻子”
南方日报:从内容来看,《实施方案》如何体现推动广东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陈鸿宇:广东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主要围绕一条主线——“提质增效”,贯穿于全省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产业选择、企业创新等诸多方面。
“提质增效”,就要提高工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率,这也就意味着,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需要从追求经济总量指标的“规模速度型”,向追求发展效益的“质量效率型”转变。所以《实施方案》16项举措,都是围绕解决影响园区“提质增效”的突出问题制定,并作为工作任务加以部署。
首先,对工业园区的考核,现在更强调“亩产效益”,更关注单位工业用地面积所产生的效益,而非只问产出不问投入、不计成本,这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实施方案》中都有重点体现。
同时,《实施方案》抓住了“乱散小低”这些制约因素,来对症下药,这就抓住困扰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问题。
比如,以前开玩笑说“三根竹竿挂个横幅,就是一个园区”,因为太小不成规模,也就引进不了好项目,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鉴于此,《实施方案》提出要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工业园区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工业园区空间整合优化,打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希望各地能够真抓实干去落实,真刀真枪地打下这场硬仗。
再比如,一些工业园区配套不足,只有“三通”“四通”就匆匆上马,有时水不够,有时电压不足,或者道路不畅,都会制约园区发展。
对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求在全省工业园区推广“七通一平”,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园区环保能力建设,从而真正提高工业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支持“飞地园区”
解决工业园区区域布局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南方日报:《实施方案》提出支持珠三角核心区工业园区输出品牌、管理、开发、运营能力,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飞地园区”,对此您作何评价?
陈鸿宇:支持建设“飞地园区”,是从源头上引导,解决全省工业园区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当前,广东以功能区战略定位为引领,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工业园区建设,也需要跟广东“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相协调,所以《实施方案》有针对性从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北部生态发展区不同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发,提出构建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珠三角核心区的工业园区,由于开发早、开发强度高,当前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比较严峻,因此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抓创新,这是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抓空间拓展,《实施方案》提到,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飞地园区”,并赋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完善GDP核算、税收分成等制度,形成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飞地园区”不仅是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向北部生态区输出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把珠三角工业园区的先进体制、先进经验,向外复制推广。
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原来的工业园区发展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实施方案》强调,要通过一系列园区部署建设,串珠成链,加快构建贯穿粤东粤西的世界级沿海产业带。
在北部生态区,如果还是按照“乱散小低”去发展工业园区,不但由于发展水平低赚不到“金山银山”,而且原有的“绿水青山”也会遭到破坏。所以北部生态区最主要的便是推动企业集中入园,在前期做好产业规划,同时引进珠三角的先进经验和资源,利用好珠三角的帮扶政策,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李凤祥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