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数据为兰州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0年08月20日 09:4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记者 李明娟

  近年来,兰州新区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大数据、云计算、5G等多个“新基建”领域率先起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下,兰州新区已初步建立起以云计算基础设施、软件研发、信息资源服务业为支撑,以大数据应用服务为基本业态,以数据增值化服务为产业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夯实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根基,为将新区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资源和应用共享的汇聚、交换和服务中心,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大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产业承载基地踏出了一条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目前,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华为云数据中心、丝绸之路信息港和甘肃国网云数据中心均已初步完成大数据产业布局,初具产业聚集效应,兰州新区继内蒙古、贵州之后,成为我国又一个规模较大的数据产业基地。

  加速大数据建设抢占信息制高点

  在兰州新区核心区,记者了解到,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已于今年6月16日正式投运,已分别与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华为、中科曙光等7家国内知名信息化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该产业园获得了国家工信部批准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正进行数据中心机房国标A类及CQC等级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业园二期项目积极规划建设中,已纳入规划的三期项目总投资达到了111.76亿元。三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兰州新区政府信息云服务支撑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智慧城市云服务集控管理中心、云计算资源汇集中心、大数据处理交易中心,大型国企云计算信息服务产业中心,云数据服务国际出口中心。

  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指挥部指挥长邵广礼告诉记者,“作为新区发展建设大数据产业的着力点和集聚区,新区大数据产业园项目2018年被列为省列重点项目。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已入驻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互联网企业18家,省市政府及企业客户超过40家。”与此同步,总投资23亿元的西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项目有序推进。

  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陈文海介绍,目前新区已引进落地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IDC数据中心、华为云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信息化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353.7亿元。

  “在一个个优质项目带动下,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快速聚集,规模不断壮大,效应日益凸显,正强力推动兰州新区加速抢占‘一带一路’信息制高点。”陈文海坦言。

  云计算促升级带动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细分领域——云计算凭借领先的规划布局和脚踏实地的耕耘,吸引了一批运算能力超强的“高手”入驻兰州新区。

  位于兰州新区总投资50亿元的甘肃国网云数据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电网首个“高效能、高密度、高容量”的大型云数据中心,这一国网“3+N”云数据中心产业布局规划示范项目,将面向政府和央企,开展智慧城市、精准扶贫、智慧农业等云平台、大数据应用,为各类能源电力行业、信息工业园区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通信支撑云平台,提供安全可控、经济高效的云数据服务。

  华为云基地项目在兰州新区获评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华为甘肃政企业务部副部长杨波介绍,华为云基地项目利用华为先进自主可控技术为兰州新区政务业务、智慧城市业务系统、中小企业等提供安全可靠的云服务。

  通过集约化建设和管理,实现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支撑。计划3年时间内共装配1000多个机架,面向政府、企业提供基础软硬件资源服务,包括云服务器、云虚拟专用网络、云安全、云运维等内容,支撑后期大量的业务应用,实现新区统一计算资源共建共享。

  “兰州新区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项目已初步具备运行条件,规划打造为国内领先的先进计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力求成长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先进计算中心,成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计算服务平台的算力服务按需扩容可达到千万亿次。” 甘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景小源告诉记者。

  培育“数字土壤”释放城管新动能

  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信息产业科负责人吕刚介绍,新区内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也已基本建成,核心区城市骨干网络建设基本完备,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6.6T,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完成建设,初期带宽40G,甘肃国际通信流量疏导能力和国际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已显著提升。

  目前,兰州新区以“搭建统一视频融合共享平台、承载N视频智慧应用”为目标,搭建了“更全面的感、更稳健的传、更智慧的管、更便捷的用”建设框架,布建了一批智能前端采集设备、组建了一张政务视频专网、搭建了一朵共享的视频云平台,未来将视具体需求开发多个视频综合业务应用,提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视频图像信息共享服务,提升视频图像的收集、存储、分析、处理、运维、管理能力,基本实现新区视频管理的互联互通,有效提高其可视化管理水平。

  现阶段,兰州新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交通、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区域的防范、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等大量新的城市管理问题,综合运用于现代大数据及云计算信息技术,致力于全方位实现新型城市管理可视化。

  个人健康码、远程医疗、在线办公……从政策部署,到企业复工达产,兰州新区数字“基础设施”功能日益凸显,着力培育“数字土壤”,也让大数据的运用在兰州新区释放出新动能。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