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材“排毒” 香港教育拨乱反正重要一步

2020年08月25日 16: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教材“排毒” 香港教育拨乱反正重要一步(香江观察)

  近日,香港多个出版社公布新修订的通识教育教科书,删去或修正了错误或具有政治煽动性的内容。共有6家出版社、8套通识教科书发布修订后的勘误表。教材“排毒”,是香港教育走向正轨的重要一步,值得肯定。

  一直以来,香港通识教育教科书内容存在严重偏颇,成了香港教育的一大痼疾。去年“修例风波”发生后,香港社会要求检视通识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香港教育局和相关出版社接到大量投诉,反映教材充斥偏见,故意制造对立,传播极端思想,甚至沦为反对派的“政治传单”。

  翻开这些通识课教材不难发现,预设立场和煽动性内容充斥其中。比如刻意放大香港与内地的矛盾,把“驱赶内地游客”等不当行为称为“战斗”,抹黑香港空气污染是因为“内地空气污染物随季风吹到香港”;又如鼓吹暴力违法,宣扬所谓“公民抗命”,鼓动学生用暴力等激进手段表达诉求;再如撕裂国民身份认同,故意将“香港人”与“中国人”对立起来,甚至刊登“《基本法》没有写行政长官要爱国”等令人错愕的谬论。

  香港开展通识教育的初衷,本是让学生“加深对社会、国家、世界和环境的触觉,培养正面价值观”。何为“正面价值观”?毫无疑问,即教导学生社会所共同遵守的原则和秩序,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某些人用“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等说辞当幌子,在教材中公然教唆价值观正在成型的青少年“暴力抗争”“违法达义”,不仅仅是误人子弟,更是破坏香港社会繁荣稳定的法治基石,这样的行为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绝不能容忍。即使在被一些人视为榜样的美国校园,分裂国家、种族歧视、宣扬法西斯等也是绝对的禁区。反观香港,此等公然违背法律道德的歪理谬论竟能假“自由”之名大行其道,不正说明香港教育已经病得不轻,亟待刮骨疗毒么?

  “毒教材”横行10年,香港通识教育早已泥沙俱下,离成风化人之功效差之千里。如今6家出版社自愿接受教育局专业咨询服务,对教材做出相应调整,不过是对主流民意的积极回应。删去那些偏颇误导内容,加入“违法行为须承担法律刑责”“香港居民是同时认同‘香港人’和‘中国人’的身份”“内地的经济发展蓬勃,为港人提供大量机遇”等内容,是香港教育自我纠偏的一次正面尝试,让通识教育回归教育专业,也是还香港校园一片净土的正向探索,绝非某些人口中所说的“破坏学生自由学习空间”,更不是所谓的“政治审查”。

  教育乃百年大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课程和老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社会。通识教育既然名为“常识课”,就应该教育香港学生爱国爱港、守法负责,而不是鼓动他们“揽抄”“私了”。漠视法治的结果,是3700多名学生因参与“黑暴”被拘捕,令亲者痛爱者伤;仇视内地的结果,是年轻人宁可在香港“揾唔到食”,也不愿走出去抓住国家发展机遇,错失人生发展的舞台。

  “毒教材”煽动仇恨、荼毒学子影响之深,到了必须要立刻改变的时候了。如今香港部分年轻人已经“政治上脑”,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遇事情绪化、走极端,社会充满戾气。这丝毫无益于香港的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明秩序。香港需要的是识大局、有担当、讲公义的新生代接班人。实现这一切,皆需从香港教育改革开始。

  通识课本“消毒”是一个重要进步,但扭转香港教育乱象仍然前路漫漫,远非已经万事大吉。此次通识教育教科书修订仍有不完善之处。况且,是否换了教科书,那些不讲知识、不谈规律、夹带私货的“黄师”就不再散播偏颇内容了?乌烟瘴气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就不再出来“搅黄”了?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应该做,也必须要做。

  汪灵犀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