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行走自贸区】平潭:筑得暖巢引凤栖

2020年08月31日 1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9日,“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平潭,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中央及省级主流网络媒体编辑记者组成采访团,实地走访了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中心、平潭台湾创业园(下文简称“台创园”)等地,深入了解平潭如何紧抓“千年一遇”的发展良机,借力自贸试验创新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先行先试的路子。

  “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是中央网信办组织策划的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报道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改革经验。“行走自贸区”福建站于8月28日正式启动,活动为期3天,采访团先后走访厦门、平潭和福州片区。

  行政服务中心

  变“端菜”为“点菜”

  采访团首站来到了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效率高起来,环境美起来,内涵强起来,学习活起来,体验好起来”,大厅墙上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办事窗口井然有序。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如何做到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采访团了解到行政服务中心在程序上做起了“减法”——全面推行“一窗通办”改革。

  “2019年3月中旬,中心整合了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医保、社保、失业保险等178项共348个便民服务业务,让群众和企业进一扇门、排一个号、办所有事。”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华彬介绍道,“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的“四个一”审批模式,还被列为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

采访团与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此外,全媒体问政节目《问政平潭之有事您说》也入驻行政服务中心一楼。“通过媒体监督,啃下百姓急需解决的‘硬骨头’,我们要让政府部门‘端菜’变成为群众‘点菜’。”卓华彬表示。

  “平潭的行政审批不仅有速度,服务还有温度,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平潭良好的营商环境。”人民网福建频道记者林晓丽感叹道。

  总部平台经济企业

  当好“店小二”,引凤来栖

  近年来,平潭总部平台经济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高速“吸金”,背后秘诀何在?采访团带着这个问题参观了部分总部经济平台型企业。

  “我们将实验区政策优势与集成创新支撑相结合,以‘保姆式’服务吸引平台经济企业落户。去年,平潭总部平台经济成为实验区首个超百亿产业,今年上半年,平潭总部平台经济企业营收183.19亿元,同比增长111.02%。”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党组成员徐顼用一组数据,向采访者们诠释了总部平台经济如何“筑好巢引凤栖”。

  在福建吉旗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不少采访者切身体验了G7网络货运平台智能预测风险系统。记者陈敬华表示,借助这次实地探访,更直观感受到了平潭经济的提速腾飞,将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记录平潭自贸片区的美丽蝶变。

采访团参观G7企业

  台胞台企服务中心

  让台胞宾至如归

  随后,采访团来到了台胞台企服务中心。花园式空间布局、休闲式办事办公,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获得不少记者的点赞。

  台胞台企服务中心率先实施由台湾青年服务台胞台企,致力于对台工作“接待服务”+“实体办事”一体化融合,服务功能覆盖“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便民事项”等多方面。

  “平潭首创‘卡式台胞证’零距离办理模式,目前已发放‘卡式台胞证’70多万张,注册台资企业1000多户。”台胞台企服务中心主任任斌介绍,台胞台企服务中心还在职业资格采认、两岸金融融合等领域开展独创性探索,让台胞在平潭能够找到“家”的感觉,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桥头堡”。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对台胞台企服务中心采取两岸“共同管理”模式赞叹不已,“这个创新举措非常贴心,让台湾人服务台湾人,更能了解台胞的需求,在业务上对接也更方便。”

采访团参观台胞台企服务中心

  台创园

  搭起两岸“创业桥”,共享发展机遇

  当天14时30分,采访团的最后一站来到台创园。

  台创园规划有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科技企业育成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中小企业总部、商业配套区五大功能区。如今,园区累计签约入驻单位有500多个,其中台资企业200多家。

  园区内36栋园林别墅型楼宇的设计,吸引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中心记者高佳丽边走边拍。高佳丽说:“台创园是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一个很好的示范点。我深刻感受到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蓬勃活力,他们对未来有着共同的期许,我相信这种和谐共融的氛围未来也将带到其他地方,推动两岸路通心更通。”

  当天,采访团还参观了两岸农渔产品交易平台、两岸书吧等。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此行收获颇丰,平潭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自贸创新成效令人十分惊喜,他们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平潭自贸片区丰硕的发展成果。(魏梅凤)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