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板块,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开发区建设提速,营商环境逐渐改善,并在带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精准化招商等方面发挥着领衔作用。在近日举行的2020东北亚经济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东北振兴的所取得的成绩和未来“十四五”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开发区优化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力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中各类开发区的设立以及相应产业政策的定向施惠,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增长。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原常务副主任金凤君表示,目前来看,东北地区的各类开发区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他称,东北振兴必须重点推进各类开发区的优化升级,处理好要素利用与新增长空间的关系,发挥好增长极作用。首先是优化各类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机制,重点是建机制、供政策、搭平台,筑载体。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性”体制机制,必须走“扬弃”结合的现实路径,扬东北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逐步摒弃不适合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做法和思维。其次是减量聚势。应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整合各类开发区域,减少开发区数量,加大优势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工业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用有限的人力、财力建设成为有新动能、新活力的产业增长空间。
三是优化产业发展功能。实现四个转变:即由“项目、制造、招商”的工业经济发展思维向“生态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发展思维转变;由单纯强调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的工业园区发展导向向强调产业、科技、新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园区发展导向转变;由“土地出让、政策优惠、招商引资”等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业、孵化、生态”等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主探索、滚动成长的自我发展向开放创新、跨越引领的共同发展转变。
四是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集群优势。可探索实行各地开发区共享资源、联盟发展,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高新区、经开区、自贸区等各类开发区联动发展机制,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基地。
进一步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带动作用
当前投资争过山海关的态势逐渐形成,国家级新区在东北振兴中更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家级新区较强的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下,只有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城融合,才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
《经济日报》编委、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孙世芳称,去年曾在吉林、黑龙江围绕东北振兴进行调研,在长春新区和哈尔滨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他深切感受到求发展谋发展的浓烈氛围,也感受到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表率作用。
对于进一步发挥国家级新区在全面振兴东北的带动作用,他表示,首先要提升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集聚能力,通过计划扩散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近年来,长春新区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其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的高成长性。据调查,长春新区每年引进的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开工项目在300个以上,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光电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第二,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优化在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和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目前长春新区打造了光电子、生物医药等5个专业技术平台,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6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0家等。长春新区的科技创新驱动取得很大成绩,但仍有潜力,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还需要金融、税收、人才政策的配套。
第三,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能力,通过新区老城一体化来优化城市布局和城市竞争力。新区发展不仅仅是提升经济,最终要落到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上来。长春新区聚焦提升城市品质,在产城融合上迈出了新步伐,围绕建设绿色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有效带动北部三个开发区一体化发展。
第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制度创新能力,通过示范效应激活区域发展活力。东北新区要围绕建成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这一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标准第一+承诺制、政务服务驿站、关联事项企业设立零成本等放管服改革。
“十四五”探寻东北振兴突破点
得益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推进,从经济增速来看,相比较于2016年,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已经走出发展最困难时期,东北经济开始步入恢复发展轨道,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局面。
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表示,东北营商环境已经得到初步改善,受到市场认可,吸引了万达、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恒大集团等在东北投资新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营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目前体制机制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东北积蓄力量探索方向的时期。
李凯还称,东北经济结构的长处是由其禀赋结构及其历史遗产积累起来的重化工业,而东北经济结构的短板为以纺织服装、家电与消费电子为龙头的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严重缺失。“十四五”期间东北振兴应该积极探寻突破点,主要包括:发展能够支撑东北经济的大规模产业、将东北打造成“对外开放新前沿”、抓住东北服务业的开放和建设、明确定位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战略、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方向。
(责任编辑:石兰兰)